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從秦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基本上沒有超過300年的(漢朝似乎超過了300年,但其實應該算兩個朝代)。這說明,封建王朝的壽命有一個定數,並不能像當初王朝設計者秦始皇想象的那樣,可以“一世二世乃至萬世”。

既然秦始皇設計的這種王朝制度,本身是有短板的,不能確保王朝千秋萬代傳下去。那麼,後世的皇帝爲什麼不對這一制度進行修訂完善,創造出一種新的政治體制,讓王朝能夠打破宿命,延續時間長一點呢?

古代的皇帝,爲什麼不想個辦法,解決王朝超不過三百年的問題

(秦始皇劇照)

一、改變制度會讓制度設計者受傷害。

秦始皇當年在設計這個“皇權政治”的時候,是廢棄了周朝以來的分封制而建立起來的。分封制確實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很容易造成中央對地方上的約束能力減弱。正因爲此,秦始皇才設置了具有強大中央集權的皇權政治。

但是皇權政權的存在,卻又很容易讓整個王朝社會無法延續長久。根本的原因,是皇權政治很容易造成皇帝能力的弱化和精神的怠惰。又因爲皇帝的權力在皇權政治中一枝獨大,因此,當皇帝能力變弱,精神狀態怠惰以後,同樣對地方的掌控能力變得非常弱。這種情況,和分封制的結果,竟然驚人的一致。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如分封制。我們看看周朝,分封制雖然造成了後來的亂世,但整個周朝延續了800年。而在皇權政治下,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延續300年。同時,皇權政治減弱後造成的國家分裂,絲毫不比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小。漢朝後的三國亂世,晉朝小統一後的五胡亂華及南北朝,唐朝之後的五代亂世等等。給國人帶來的傷害,絲毫不比分封制帶來的傷害小。

皇權政治要想改變這個悲劇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取消皇權制,改爲輪流執政,或者把選擇執政者的權力交給老百姓。但是,從古至今,有哪個皇帝願意把權力交出去呢?因爲把權力交出去,便意味着自己將失去那些能給他帶來無邊享受無邊威風的東西,誰願意這麼幹?

古代的皇帝,爲什麼不想個辦法,解決王朝超不過三百年的問題

(五胡亂華)

二、農耕經濟決定了皇權政治的必然性。

我們說皇帝本人不願意把權力交出去,這是一種主觀意願,但其實,也是一種客觀必然。

因爲中國古代是農耕經濟。那時候的農業生產水平很低,又沒有奴隸社會里那樣,把戰俘和犯罪的人強迫在土地上,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井田制。因此,農業經濟的產出量是不高的。因爲產出量不高,這就要求國家必須要把老百姓強行限制在土地上生產。可又不能像奴隸社會那樣,拴着腳鐐手銬生產,因此,就從反面來打擊工商業,讓工商業無法發展起來。

當然了,封建社會的工商業發展不起來,也不完全是因爲統治者的打擊,還有本身農業基礎薄弱的原因。試想,農產品本身就不夠豐富,工商業怎麼發展得起來呢?只有農產品非常豐富,比如,糧食足夠喫了,人們纔不會把全部的土地都用來種莊稼,還可以種別的。只要能種別的,就能帶動加工業。有了加工業,自然才能促進商業。

農業如此重要,因此,集權對國家才非常重要。因爲有集權,才能保證版圖不會分裂,纔會保證國內的穩定,以及農民能夠安分守己地在土地上生產糧食,才能保證在周邊民族入侵的時候,能戰而勝之,確保和平與文明,

所以說,皇權政治其實是當時的必然選擇。

古代的皇帝,爲什麼不想個辦法,解決王朝超不過三百年的問題

(劉盈劇照)

​三、祖宗崇拜的傳統決定古代中國不會隨便改制度。

有人會說,同樣是封建社會,爲何在西方國家,一個國家能夠保持幾百年上千年,爲何中國就不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不會隨便改變國家的政治體制。因爲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宗教,中國一直是祖先崇拜的國家。這種祖先崇拜,就是祖先的一切制度是不可以隨便改變的。祖先制定的規則,是必須要堅決執行的。誰要是改變了這種規則,必然會遭到大家的反對。

別的不說,就拿一個“嫡長子制”來看就明白了。很多所謂的嫡長子,明明能力很弱,乃至是個白癡(比如劉盈、司馬衷等人),但是皇帝如果想改變,都會遭到那麼多大臣的反對。有些大臣,就算是被殺頭,被滅九族,他們依然要堅決反對。可見祖先崇拜的思想,有多麼的根深蒂固。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