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嘉宾介绍:

王烨,六禾创投总裁,基督徒,马拉松爱好者,管理咨询起家(BCG),99年在美国B2B领域创业,未成后加入IBM和Siemens,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并购整合工作。05年回国,现在上海六禾创投从事早期机构天使投资,主要看以数据应用为主的天使到A轮项目。投资案例:数尊信息(信用金融)、华院数据(行业大数据)、数创科技(汽车大数据)、上海阅人(朋友印象APP)、央数文化(小熊尼奥AR儿童玩教具)、JoinQuant聚宽(量化交易平台)、快签科技(电子合同)、大学助手等。

简单介绍一下六禾创投,我们专注于投资企业数据服务和数字内容领域的初创和早期企业,投资范围从种子、天使到AB轮及新三板。同时,我们通过和西安的创业团队Demo++合作,在技术孵化方面给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和上海华院数据合作,为行业中有应用需求的中大型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六禾创投的投资哲学是少而精,因为我们已经聚焦大数据了,应该能从这个领域内创业项目趋势及所需的能力方面,给我们所投的企业提供更多支持。我们不是大数定律投资风格的公司,而是更多希望和有理想、接地气的创业者进行深入合作。在我们的合伙人团队中,有一半的合伙人有创业经验。

一、六禾创投对大数据领域的看法

今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人工智能围棋比赛中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虽然我们认为李世石打败机器人不是问题,但第一场输掉也让我们感受到机器学习的能力非常高,机器学习和人机互动很自然就是大数据结合的体现。

我们两三年前关注大数据的时候,有个很强烈的感受,当我们通过移动的终端看人跟人的连接时,我们会看到下一步的发展一定是物联网—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连接。所以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变成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当不同的数据进来之后,人工智能作为服务能否帮助不同机器进行优化,这些事情有无可能在几年之内逐步在各个行业得到应用,对我们来说是感到兴奋的场景。

回到大数据,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美国大数据landscape这张图。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从美国来看,图中有很多基础设施:分析、应用、跨平台的基础设施及数据源API。如果这张图放在中国会比较有压力,因为整个图左半边的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做的企业相对较少。这情况也正常,对美国而言,各种数据指数级的增长让人们对数据分析产生压力,因此现在非常缺少数据科学家,原来做统计、做一般数据分析、做BI的突然变成香馍馍。可以想象如果在美国,微软、IBM、Facebook等公司都在抢数据分析家,那在中国这样的人才会更缺乏,所以中国企业在大数据领域创业的话,更多是在应用层面。

简单来说,中国的环境对企业主而言天然对数据带有畏惧感。数据听上去太高大上,或者我们IT部门本来是支持部门,突然要有大数据团队,不知道在哪招,也没有这样的文化来吸引大数据团队。很多公司有大数据应用需求,但是有阻碍,所以没推动下去。

在很大的应用层面的机会下,我们希望创业者可以具备对开源应用基础大数据软件使用的能力,同时可以很好的结合应用场景,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的拥抱大数据,让大数据帮他们做商业决策。大家有时候会说,为什么中国的技术公司不多,这其实也跟中国的土壤有关。我们的企业和老板总是关注你能不能帮我解决商业问题,他们对技术的理解更多是作为解决方案的实施手段,他们不会为了纯技术、纯工具而做投资,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创业环境,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对创业者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要守正用奇,既要有对技术有理解,也要意识到一个企业要在好的应用场景里为客户创造价值。

对六禾来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简化之前的大图。

我们把它分成三类:数据源,技术,应用。数据源:直接关注人跟人,人跟机器之间的数据,是数据的金矿。技术本身是开采数据金矿的工具。在2015到2016年的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寻找有水平规模化和垂直规模化的应用,我们看到从数据源角度来说已经有很多数据了,很多企业本身或多或少有一定数据,同时通过开源,第三方,爬虫,传感设备等,很多数据也会进来。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基础设施方面借鉴了美国的图,从分析运营、saas服务、到数据采集、存储,这里没有再展开,我们使用里也包括呈现,预测。

在这个阶段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做了,在数据源和技术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但我们觉得更大的机会在水平和垂直领域。从企业运营角度来说,市场营销、客服、招聘等,或者垂直的金融、旅游、商业地产、汽车等,我们觉得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这里的机会会鼓励创业者能把技术背景和行业理解相结合。这样的应用在每个行业里都应该开花,没开花的原因可能是有轻重缓急,离钱近的比如金融、市场营销比较容易发展,因为企业能很快看到效果。但离钱远的也会慢慢发展,当数据出来后,数据会成为公司血脉,成为你业务的一部分,这样的应用在今后的时间内应该会大规模呈现。

总结一下我们对大数据领域的观点:

一,数据是原油,应用是关键。应用是汽油,原油是有价值的,但原油变成汽油后,价值才能大幅提升。汽油就是应用的场景。

二,数据有非排他性。数据跟原油又不同,原油有排他性,沙他阿拉伯的原油不会给伊拉克。但是数据天然有非排他性,比如一个人的体检报告,内外科医生都能用,保险也能用,理财也能用,买车也能用,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数据,那么通过脱敏后就可以进行分享。我们跟企业交流时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家没大数据基因。很多企业觉得我没什么数据,大数据很遥远,但我们认为:1、你肯定有数据,CRM的客户数据你是有的。2、数据有分享性,用自己数据加别人数据进行二次整合,整合后的数据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别人用。所以我们鼓励企业家开放地拥抱大数据,积极和有数据的第三方公司或创业公司合作,通过他们整合数据,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客户、做商业的决策。

三,企业大数据的价值创造需要企业决策层的推进。在中国尤其是这样,很难做到自上而下,很多时候需要高层认识到自己需要数据。阿里巴巴为什么成功,可能和马云对数据的认识有关。我们碰到的很多公司或多或少都发现自己要成为数据公司,因为如果机器变的这么高效,那很多时候在很多领域的决策是需要机器来帮助我们的。

二、六禾创投对未来的看法

关于未来,我们对预测还是非常看好,这个领域虽然现在难做,但是未来必然是很好的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中国应用的团队还是比较少,但这几个方向在今后几年会得到大的突破。

举个例子,原来做BI的时候,我们的数据维度比较少,往往excel表拉一下就能做一定程度的数据分析,传统BI一般是这样情况。但数据量非常多的时候,你会发现靠excel非常难受,到一定时候会变成拍脑袋决策。比如零售产品,两双鞋,不同价格不同库存不同利润率,到底下个月该不该推,推哪个,当你数据多了之后,会让决策变困难。再比如说,有个药店,周三总是有药卖的特别好,持续了好久,但他们没法得出结论。数据多了的时候,我们都希望知道原因和结果,但大数据领域里你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你知道结果但是不知道原因。这个案例中过了几年之后他们发现,原因是药店旁边的医院里有个医生就星期三坐班。他在这天坐班,很多需求是这天产生的,但是药店没办法想出来原因是那边有这个医生。这说明当数据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已经超越一般人用常识拍脑袋来决策。这样的东西我们需不需要,当然需要,因为如果你想服务十三亿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会让你在产品设计、渠道投放方面和竞争对手有很大差距,这些事情虽然很难,但一定会发生,那些敢于拥抱它的企业,可能会获得比较好的先机。

第一,我们认为21世纪是人的世纪,最有价值的是优秀的人才。一定要建立合伙的分享架构。我们经济前几十年发展基本是因为土地,政策,劳动力成本等,但21世纪这些不再是优势。所以把优秀的人以好的架构团结在一起是企业最优价值的资产,我们的投资以“以人为本、帮助消费者决策”来展开。

第二,我们认为未来是数据的时代。万物数据化,大家对自我的了解、对外界的决策都会基于数据。真实的世界会变得数据化,同时数据世界里我们比较感兴趣的会是内容,应用场景应该是怎么让数字内容帮助我们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有很多真实跟虚拟的结合在下一个时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不会用数据的公司没有未来。

对六禾来说,我们特地成立了数据六合实验室,希望帮助大数据领域里优秀的创业者和行业专家有更好的交流。我们在这个领域把人分为两类,高势能和高动能。高势能专家对行业有很多理解,能帮助创业者创业,但是他本身对行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势能的人往往惯性比较大,不容易动起来。高动能的创业者有很多热情,但在企业发展上缺少经验。我们希望能把这个结合起来。我们成立数据六合实验室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帮助他们很好的结合。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三、六禾创投如何评判项目

我们做早期投资,大家也经常听到“天使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这话没错,但有点偏颇。天使怎么投呢,有的时候是投人,大数定理投资的话,什么项目都投一点,说不定就成了。但我们六禾喜欢少而精的、专注的。如果说天使投资是投人的话,那其实事情倒是会变简单,大家也听到“人强强不过势”、“市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前段时间说”风口来了猪也会飞天上“,但没飞多久就摔下来了。换位思考,创业者创业也是蛮辛苦的事情,不是组两个兄弟觉得这事能干就干了,当然可能一开始是这么想的,但对投资人来说没这么简单。六禾怎么看呢?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人在当中,无需置疑,除了人以外,还有势、值和项目本身。

第一,势是如何评价趋势。这很重要,势不对,太早太晚都会有压力。

第二,如何评价项目本身。如果抛开人,我们怎么评判这个项目,也有三点。

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前我们说一两年内从美国抄,现在不到一个月就从美国抄过来了,而且互联网出来后我们也有很多美国没有的模式。商业模式本身有它好的地方,就像我们投的小熊尼奥,把AR用到儿童场景,他出来之前没人想到,他出来之后一大推人复制拷贝。在中国创业真的有这样的挑战,如果你只是商业模式创新,那你得执行能力很强,忽悠钱的能力很强,能很快把这个做大,用资金和规模形成壁垒。因为商业模式创新投资是最凶险的投资。

资源的变现。创始人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资源,如果你能把以前的积累、股东、合作方等资源能以某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那这个有价值,因为资源本身有价值。

技术的创新。有没有通过技术方式让你的项目与别的相比更有壁垒。

六禾创投总裁王烨:数据应用方向的创业机会

第三,创始人跟投资人最大的博弈是估值和风险。有个同事跟我讲,小钱投人,大钱投事。如果我能投的只有你这个人,那么我只能用小钱来投你,因为你项目风险等大家都看不清楚。大钱投事,我要大规模放资金进去一定得需要商业模式运转,收入、利润、商业模式稳定,团队稳定性、执行力强。有数据展现出来之后,投资人放大钱才比较合适。大家也经常听到,希望成为独角兽的A轮死、B轮死。

估值的风险不只是对投资人,高估值对创业者是最大的风险。为什么呢?估值高低损失的一是钱,二最多是股权。但高估值最大的压力是,如果你是种子和天使阶段,大家能容忍你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如果你估值很高,比如天使5000万或者一个亿,那大家对pre-A和A就很谨慎了,因为pre-A和A很自然就上亿了,那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看你的0到1突破了没,1到10做的怎么样。很自然的问题,万一你没有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怎么办。如果估值高,会对后面的投资人产生很大压力。为什么说B轮死,因为投A轮你还能画大饼,B轮就不行了。你估值越高,给你犯错的几率越少,很少有投资人愿意投估值下降的。如果你这轮估值下降,我们作为投资人要向我们的出资人披露这件事,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尴尬的事情。所以每家投资公司都希望你能把钱留着烧到下一轮,要么把业绩做出来,要么价格足够便宜。你跟下一轮说对不起我犯了错误,我希望你们给我一次机会,但我已经烧了这么多钱,我之前犯过的错误我不会再犯,这个可能让投资这件事情变得更有可能性。

所以我们的逻辑是,所有的纸上的增值都是paper money,没兑现之前都是说说而已。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我们真心希望我们所在的企业,能让我们之后的投资机构高高兴兴的去投,因为团队靠谱,商业模式靠谱,同时不贵。让每一轮投资机构都高兴赚到钱,那企业遇到风浪的时候才会有别人帮助,才会躲得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对创业者来说也是结交朋友的过程。

我们不太喜欢有些很贵的项目,投了之后我们很难受,会一直看项目结果怎么样,这不是很健康的模式。对创始人来说,创业者对世界影响有限,没有能力知道下一步是怎么样,我们投的很多创业项目,发现三个月商业模式很大变化,业务超过或低于我们预期这都很正常,这是创业企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如果把创业作为长期事业,我真心希望大家:

第一,把自己资金的用度管好。严格来说募资支撑12-18月发展,你才能有时间空间调整你的方向。也有投资人说道:“你别想怎么省钱,想怎么花钱,不花钱东西出不来”。有些模式是这样,2015年上半年是这样。但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大家都冷静了很多。我想对创业者说,对投资人来说,他的钱不是他募来的,是他的大合伙人募来的,钱不是自己掏出来的。这样的话语会对你的企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你公司上一轮已经10亿人民币了,你下一轮不IPO只能被收购了,你再融一轮大家一定会问你什么时候IPO,不然我十几亿的估值怎么退出。

第二,控制好你的估值,和投资人建立长期的互赢互利的关系。

第三,21世纪最重要的是分享的机制。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你要做大事业一定要建立机制让合伙人团队感受到利益是可以分享的。决策不一定要民主分享,但利益的分享对创始团队很重要,你的高度和气度决定你的公司走多远。

第四,希望创始人能“守正用奇”。“守正”就是,如果企业老想急功近利歪门邪道,甚至造假忽悠,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人生很长,很多创业者创一次还想再来,那么像这种短视做法就很难。但光“守正”也不行,“用奇”要让我们的企业家接地气,敏感的感受到怎么样调整思路,才能在不影响愿景的过程中活下来,创造有价值愿意付费的服务,让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如果创业者有热情、有长板,同时守正道、能用接地气手段让自己不断迭代又让自己活下来,那很多机会会慢慢向他打开。幸福像蝴蝶,如果你去追是追不到的,如果静下来,它会到你肩膀上。创业也是,如果你专注去做,有可能取得的成绩超过你想象,因为在中国,我们太缺少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的创业者了。

四、六禾创投案例分享

上海数创,做车后数据服务的案例。当时我们投的时候,他是非常低调的公司,默默在后面服务企业。这个公司创业第一年就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收入,也包括里面的咨询。创始人也不希望做咨询,想卖产品,但在我国光卖产品很难卖出价格,客户的需求又是比较大的,为了活下来,守正用奇,把这个闭环形成。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发现社会化营销只是在局部为客户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但真正要把这个东西做穿做透,让整个公司的服务都能应用到整个客户和消费者的完整生命周期里,就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包括企业内部自己IT的升级。这样的工作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只是想尝试多点接触,现在变成自己系统升级,这变成很大的话题了。所以他们接了一些项目之后发现好像变成了项目公司,或者存在有的项目有了一期,第二期可能就没有的业务,这对他们也是比较大的挑战。

通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创始人看到汽车行业发展有很大的趋势:一,汽车也有很大的饱和现象。二,各种渠道建设价格对整车厂也很昂贵。三,企业慢慢意识到,我要想办法和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果我能采集到更多客户数据和偏好,就能提供更好服务。

汽车领域卖完车不是关系的结束,而是开始。这个诉求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发现。客户也会面临的挑战是:客户的基因很难一下子变成大数据,他们产品的迭代和对技术的理解可能有逐步拓展的过程。这时候机会不等人,怎么样做呢,和第三方合作。所以数创帮大型整车厂做和数据有关的工作,包括通过线上APP销售车辆等。通过对数据的理解来对客户提供服务,同时通过数据的采集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使用整车厂和金融保险机构、油品机构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对整车厂来说,完全通过数据展开了跟客户紧密合作的新窗口。

不仅如此,随着数据积累,数据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数据变成大宗商品的话,绝大多数大宗商品总量有限,越用越少,但数据越用越多。可以想象,如果企业通过和像数创这样的公司合作,能够和客户有更多紧密的结合的话,业务和产品的发展会和以前有很多不一样。

我们能感到数创这样一个创业团队非常善于学习,能和客户交流思考,也能把技术和商业创新模式很好的结合。在我们天使之后他们很快拿到几千万的pre-A融资,也拿到千万级的收入。

以下是现场Q&A部分

目前出现了不少大数据交易所,这个领域怎么看?企业把数据拿出去交易的市场是否靠谱?

关于交易所,我们也在学习。大数据的业态对大家还是非常新,不管怎么样都有摸索犯错的机会。政府推动大数据是很好的,数据交易以什么形式呈现,是私有的几家企业交易,还是放到大数据市场,论数据量和标签维度展开,现在来说都是在初步摸索阶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