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有99種死法,只有1種活法

1/4、目標→策略→計劃→執行

想要人生開掛?先定一份年度個人計劃吧。

什麼?標題黨?錯了,那個讓你開掛的人生計劃,絕對跟你平時忽悠自己的個人年度計劃(其實應該叫年度許願)是不一樣的。

有一本書叫《個人年度計劃的99種死法》,你真該看看,想一想你之前的計劃都是怎麼陣亡的:

胎死腹中:你今年學一門樂器,先是糾結學鋼琴還是小提琴,後又考慮自學還是請老師?還沒考慮出個結果就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學音樂的料,計劃卒,於第0天;

先天不良:你打算用一年的時間煉出八塊腹肌,可第二週就發現,自己根本連每週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都沒有,計劃卒,於第20天;

突然暴斃:打算在今年脫單,明年成婚,結果連續相親五次,受到的暴擊程度呈指數級增長,幡然醒悟,匈奴未來,何以家爲,計劃卒,於第30天;

無疾而終:制定好的閱讀計劃。今日看五頁,明日看三頁,最後永遠停留在99頁,計劃卒,於第40天……

這麼好的書,可惜你買不到,是我瞎編的。但這麼分析原因有個好處,你會發現,計劃沒完成,遠遠不是你反省時總結的“毅力不夠,執行力不夠”這個原因,因爲大部分的計劃還沒等到需要你拼執行力的時候,它就“陣亡”了,甚至有一些計劃,每年都要“死”一次,每一年的死法都一樣!

仔細分析一下,“計劃”和“計劃”是不一樣的,很多計劃需要的不僅僅是執行力:

第一類計劃的實現路徑是“目標→執行”,比如“我要在今年讀完《資治通鑑》”,這個就不用計劃,中華書局版共二十冊,每個月讀兩本,重要的是堅持;

第二類計劃的實現路徑是“目標→計劃→執行”,比如“我要完成經濟學書籍的閱讀計劃”,這就需要稍微規劃一下,把一年分成初、中、高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要完成相應級別的書的閱讀。

第三類計劃的實現路徑最複雜,比如“我要系統的學習經濟學”,這個目標如果直接擬一份計劃,很容易出現“胎死腹中”“先天不良”等等死法。

非常不幸,所有能夠讓你人生開掛的計劃,無一不是上面第三種,它的具體執行路徑是:

“目標→策略→計劃→執行”

下面劃重點:在定目標之後,擬計劃之前,你還需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制訂策略。(關於如何找到正確的目標,我在《你的目標年年完不成,並不是你不夠努力》中講過了,忘記的同學可以回頭看看)

很多人的年度計劃,不過是在忽悠自己

2/4、從目標到戰略,人生開掛的瞬間

今年春節你打算全家出國旅遊——這叫目標;

這一次旅遊,你打算帶上雙方爸媽,一大幫人最好是跟團,但完全跟團,行程太緊又不適合老年人,所以你選擇了定製團——這叫策略;

定好策略,你就可以計算出總預算、列出行前準備工作、排好了每一天的行程計劃,等等——這叫計劃。

策略或者叫戰略,做商業管理的讀者,比較熟悉一些,它是介於戰略目標和執行計劃之間的一個總體方向的設想。

比如一家公司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個億,增長25%,而去年僅僅增長了10%。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不管它了,反正上面給任務了,直接分到每個月,再“壓”給每個區域經理,這就是非常“拍腦袋”的做法。這種計劃,你能不能完成,自己也沒數。

所以定計劃之前就一定要有策略,分析市場、競爭對手、產品、渠道等,找到機會點,比如說你發現有一個新產品在某個渠道的轉化很好,市場空間又大,只要營銷資源大力傾斜,今年增長50%還是有希望的,再加上傳統產品增長10%,任務就有完成的可能。

那麼你的策略就是“穩定主力產品,快速釋放新產品的市場潛力”,這麼一來,你的計劃不管是分到每個月,還是分給各區域經理,都是心中有譜的。

從目標到戰略,這在商業上是常識,但在個人發展中,策略常常會被忽略,只顧埋頭做事,忘了抬頭看天。而一旦找到了戰略核心,你人生開掛的時候往往就到了。

2007年,在歷經8年五次輾轉三地後,雷軍終於把自己一直爲之效力的金山送進了香港聯交所,但市值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內互聯網公司。作爲第一代互聯網人,不服氣的雷軍此時纔有功夫“抬頭看天”,看着看着,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金山就像是在鹽鹼地裏種草。爲什麼不在臺風口放風箏呢?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雷軍找到的策略就是把“極致性價比”這件事“品牌化”,從此一路開掛。他決定創辦小米,不是因爲他熱愛手機,而是因爲這個市場足夠大,這個策略比較容易見效。一旦手機成功,他就馬不停蹄地將之延伸到充電器、電視、淨化器、空調等等一切適合這個策略的市場中。

很多人的年度計劃,不過是在忽悠自己

策略的作用並不僅僅是一個大方向,因爲世事難料,定好的計劃常常跟不上變化,計劃也得隨之變化,這一變,往往不是偏離初衷,就是自我縮水。

此時,一個好的策略的“定海神針”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3/4、我應該做什麼,我不應該做什麼

我在《爲什麼劉備總是打敗仗,又每次都能絕地求生?》一文中分析過劉備爲什麼前期很失敗?

劉備有目標:要建立自己的基業,而不是跟着別的主公混;他每年也都有自己計劃,去年的計劃是聯繫呂布打袁紹,今年的計劃是聯合曹操打呂布,明年的計劃是聯合袁紹打曹操。

一年年的折騰,但目標卻越來越遠,因爲劉備的目標和計劃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繫,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最後陷入“地、兵、將”相互制約的惡性循環。

直到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一個真正的戰略,才讓劉備走上了“開掛之路”。

我在《諸葛亮給劉備的“企業大戰略”,是個“戰略大忽悠”嗎?》一文中分析過,其實“隆中對”的大部分是天下形勢的背景分析,小部分是用來解釋這個戰略的實施設想(“佔荊州”“攻益州”“戰漢中”“平定蠻夷”“北伐路線”),而真正的戰略只有幾個字——“聯吳”和“抗曹”,看似不起眼,但他解決了劉備一直以來都沒有解決的根本問題: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真正的好戰略,既有不變的核心,又有執行的彈性,“聯吳抗曹”的提出及其解釋權,把劉備與普通的軍閥區分開來:

爲什麼打荊州?因爲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爲什麼向孫權“借荊州”?因爲要通過南郡牽制曹操;爲什麼劉璋請劉備進益州?因爲死敵張魯投降曹操,而劉備是“反曹盟主”;爲什麼又要反過來打劉璋?因爲劉璋給的援軍太少,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很多人的年度計劃,不過是在忽悠自己

戰爭策略中的“敵我問題”相當於個人計劃中的“我應該做什麼,我不應該做什麼”。

計劃要隨機應變,所以策略強調的是“不變”,只要找到了不變的東西,才能讓計劃有變的空間,“不變”是爲更好的“變”,再怎麼變,也是往同一個方向上變。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找到好的策略,甚至是讓你“開掛”的策略呢?

4/4、解決問題的思維

商業上定戰略的方法很多,可以從自身產品優勢、從競爭、從市場發展機會、從組織結構,可以用權重比較、SWOT分析、競爭五力等很複雜的方法,但對於個人最重要的目標而言,只有一個方法:從自身優勢和劣勢出發。當然在此之前,你還要回到出發點——

從目標到戰略的第一步:我爲什麼要做這件事?

我喜歡在文章中運用一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有些讀者看了後說,自己也想學經濟學,問我該看什麼書。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件事”,結果不是“胎死腹中”就是“無疾而終”。

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經濟學思維很有意思,想多多瞭解”,還是“提高自己的商業視野與分析能力”,或者是“轉行到經濟研究方面的工作”,你的策略就完全不同。

從目標到戰略的第二步:我的核心優勢和最大劣勢是什麼?

商業策略可以藉助外腦,或者由實戰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士分析優劣勢,但制定個人策略的難點在於,你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回答出這個問題。

所以,如果這個計劃已經“陣亡”了好幾年,那麼恭喜你,這次一定能找到這個關鍵問題的答案,所以大部分“讓人生開掛”的計劃,都要在幾次失敗的基礎上產生。

當然,如果這是一個從未執行過的新計劃,也沒關係,你可以先假設,再運用下一步的方法:

從目標到戰略的第三步:優勢策略和劣勢策略

如果是一個積累了很多失敗經驗的老計劃,你的策略應該從優勢入手,比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計劃,必須建立在劉備長期的名聲的基礎上。

如果是一個新計劃,你的策略是從劣勢入手,以最低目標爲導向的策略方向。比如,你從沒有寫過小說,那麼“小說寫作計劃”最好的策略是“講述你的青春故事”,而不是“寫中國的《哈利波特》”。

如果是難度很大、很複雜的計劃,你的策略應該是從優勢入手,這就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道理,比如一個“年度升職計劃”,集中精力發揮長處,就算不能得償所願,也爲明年打下基礎。

如果是一個相對清晰,可實現程度很高的計劃,你的策略應該是從劣勢入手,比如你制定了一個健身計劃,本身又愛好運動,但可能最大的劣勢是天天加班經常出差,那麼就從這個劣勢入手製定一個“隨時隨地健身”的計劃。

如果是一個不是很重要的“錦上添花”的計劃,比如掌握一門興趣愛好,你的策略應該是從優勢入手,這是“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亦不致一手污泥”的道理。

如果是一個很重要,不容有失的計劃,你的策略應該是從劣勢入手,比如理財投資計劃,劣勢是指你最大能承受的虧損幅度和資金使用時間,這些都是投資計劃必須保證的安全邊際。巴菲特有云:投資最重要的兩件事是“不要虧損”和“牢記前一條”。

從目標到戰略的最後一步:寫下來,併爲之設計幾個核心指標。

這一步已經是從“戰略到計劃”的過渡環節了,也是這個系列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事實上,“人生開掛”可遇不可求,如果你經過反覆失敗,苦思冥想後忽然開悟的東西讓你有“我靠,這麼簡單的道理,我以前怎麼沒想到”的感覺,那恭喜你,你得到了比“開掛”更重要東西——策略思維。

如果說“目標”是“做正確的事”,“計劃”是“正確地做事”,那麼“策略”就是保證“兩個正確”是“同一個正確”,而且在執行中,能一直“正確”下去。

很多人的年度計劃,不過是在忽悠自己

本文提及的相關文章

你的目標年年完不成,並不是你不夠努力

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諸葛亮給劉備的“企業大戰略”,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爲什麼劉備總是打敗仗,又每次都能絕地求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