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百年後,上海崑劇團這出經典重新編排成了《浣紗記傳奇》,並將它帶到了十二藝節這樣的廣闊的平臺上,它如同一條歷史通道,引領當代人走入崑劇發展的歷史,重新回望那些崑曲先賢。他們如流星一般閃過歷史的長空,卻讓精雕細琢的崑曲藝術成爲人類永恆的瑰寶,鑄就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

明晚,四百年前的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傳奇》,將由上海崑劇團重新創編搬上城市劇院的舞臺。 藝術總是有源頭的,說起崑劇《浣沙記傳奇》的創作,上昆團長谷好好說,“是一次崑劇人演崑劇人自己的歷史”,上昆人在這部劇中致敬先賢、觀照當下,共同探尋崑曲藝術之淵源。


十二藝節丨文化一脈相承傳統多種表達 十二藝節舞臺講述傳統故事形式豐富多彩


圖說:崑腔傳奇《浣紗記傳奇》 主辦方供圖

藝術的發端


回望四百多年前,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侵犯嚴黨專權,在這內憂外患、國難當頭的歷史時刻,梁辰魚、魏良輔、張野塘卻以各自的生命,譜寫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傳奇,他們將當時的南北崑腔集於一體創造瞭如今的崑劇“水磨調”——曲聖魏良輔,畢生創制水磨調;詩人梁辰魚,著就天下首部搬上舞臺的傳奇劇《浣紗記》;還有將絃索引入崑曲的張野塘,以及許許多多未能在史冊留名的崑曲藝術家……他們如流星一般閃過歷史的長空,卻讓精雕細琢的崑曲藝術成爲人類永恆的瑰寶,鑄就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自此,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延宕至今400餘年,留下了《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無數經典,崑劇不僅成爲“百戲之祖”,最終更贏得世界的認可,成爲人類歷史上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百年後,上海崑劇團這出經典重新編排成了《浣紗記傳奇》,並將它帶到了十二藝節這樣的廣闊的平臺上,它如同一條歷史通道,引領當代人走入崑劇發展的歷史,重新回望那些崑曲先賢。嶽美緹說:“與其說我在擔任藝術指導,不如說我在創作中聆聽祖輩的心語,然後講述給學生,共同打開一座輝煌絢麗的崑曲藝術殿堂。”


十二藝節丨文化一脈相承傳統多種表達 十二藝節舞臺講述傳統故事形式豐富多彩


圖說:崑腔傳奇《浣紗記傳奇》 主辦方供圖

生命的起源


如果文化要尋根,也許要追溯到生命的源頭。無論多麼久遠的故事,都可以在舞臺上煥發青春!

在本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中,來自青海省演藝集團歌舞團的民族舞劇《唐卡》參與角逐“文華大獎”。唐卡是藏族文化裏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它用明亮的色彩描繪神聖的世界,繪製工藝非常複雜,製作一幅唐卡短則耗時半年,長則十餘年。舞劇《唐卡》把唐卡這項工藝以及背後的唐卡藝人搬到了舞臺上,讓靜止的唐卡舞動了起來,將唐卡藝人三生三世編織爲有血有肉的動人故事。全劇以“前一世、又一世、這一世”講述三生故事的獨特結構,揭示出深邃的藏文化主題,以男女主人公對唐卡的情,對藏文化的愛爲主線貫穿全劇,將生命與藝術交織在一起,不可分離。


十二藝節丨文化一脈相承傳統多種表達 十二藝節舞臺講述傳統故事形式豐富多彩


圖說:民族舞劇《唐卡》 主辦方供圖

無獨有偶,作爲本屆藝術節唯一參演的雜技劇《百鳥衣》,也是源於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則廣西的壯族民間故事,該劇融入花山壁畫、銅鼓、壯族山歌等諸多文化元素,將雜技與多樣化舞臺藝術進行組合提煉、虛構昇華而創作的廣西第一部壯族魔幻雜技劇。雖然是個古老的故事,但該劇也在不斷創新,不但使用了投影嫁接技術,還創新使用了通常在電影中才會使用的投影同步技術。這使得《百鳥衣》在呈現花山岩畫的劇情時,巖畫投影能夠跟隨男主角的“神筆”,一邊畫一邊顯現,這樣的藝術呈現形式,在全國也是首例。

民族的精神


幾天前,十二藝節上的一出民族舞劇《醒獅》一票難求。故事的地點發生南粵,那裏醒獅傳統悠久,臨近四鄉每年齊集三元里村舉行獅王大賽,窮小子阿醒和富家子弟龍少積極籌備爭奪獅王。大賽當日,侵略者的炮火襲來,廣州城破,家園滿目蒼夷,民族大難當前,醒龍二人過往恩怨盡數消融,攜手抗爭,擊鼓出獅,與三元里衆鄉親誓死抵禦外敵。《醒獅》通過雕琢南獅兒女細膩綿長的愛恨情仇,展現中華兒女與壓迫勢力不斷抗爭的精神品質,也反映出南粵風土民情以及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十二藝節丨文化一脈相承傳統多種表達 十二藝節舞臺講述傳統故事形式豐富多彩


圖說:民族舞劇《醒獅》 官方圖

同樣,《顧炎武》的民族氣節也一樣流芳百世。顧炎武是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千燈鎮人,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崑劇《顧炎武》將“崑曲”和“顧炎武”兩張崑山文化金名片有機結合,藉由崑曲藝術向當代觀衆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無論是弘揚傳統文化,還是敬仰先賢思想,都具有積極作用。在導演盧昂看來,“崑劇《顧炎武》既是對他人格、情懷最誠摯的敬意,更是爲了喚醒當代國人所應具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律。”(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