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军已习惯了在火力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和对手交战,可一旦在优势无从彻底发挥威力的复杂地形和意志顽强且战术巧妙的对手交战时,美军也难免损失惨重且士气暴跌。对中国人而言意味荣耀的上甘岭战役已成为美军内部教科书的重要研究目标,但还有一次战役同样是美军多年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二战时的佩里硫战役。

上甘岭精神让全中国都陷入振奋,也让联合国军谈坑道色变

佩里硫战役爆发于1944年9月,佩里硫岛位于菲律宾和新几内亚群岛之间,是当年日寇绝对国防圈重要一环,美军不惜调集重兵进攻。此战持续了三个多月,堪称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一战,日军零星部队甚至坚持到1946年!扣除感情因素,从纯理性角度来看,佩里硫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有很多类似之处。

佩里硫岛鸟瞰(左)美军飞机空袭此地日军阵地(右)

美军火力优势巨大,防御方也很精锐。美军在上甘岭40多天向志愿军阵地倾斜炮弹190万发以上,航空炸弹五千余发,将此地山头高度硬生生削掉两米!在佩里硫,某日军阵地战防炮摧毁两辆美军坦克,美军就呼叫配备16英寸巨炮的战列舰发射了大量单发重量一吨多的巨弹,几乎打塌山体!上甘岭的志愿军主力为经受过多年战火洗礼的15军和12军,佩里硫的日军是关东军王牌14师团的尖刀联队,所以两次战斗的防御方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理智做到长期有效防御。

有时如果没有战列舰主炮级的火力支援,美军地面部队往往拒绝前进

地形和防御思维类似。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山地,地形崎岖,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重装部队展开,而志愿军借助地形优势,同时构筑了表面和坑道战役,特别是还利用山脊反斜面提高了部队生存性。佩里硫岛虽然海拔有限,但全岛密布灌木丛、珊瑚礁和丘陵,喀斯特类多岩洞地貌密布,日军甚至挖空了部分山体,用于布置防御主力。

志愿军小分队经常在后半夜到凌晨敌人最困倦时发动突袭

防御方的战术和火力发挥类似。志愿军虽依靠坑道防御,尽可能减少暴露,但也绝非彻底困守,而是经常派小分队实施近距离以攻为守反击,且特别重视夜间对敌军零星部队的歼灭和对敌主要阵地的袭扰。例如134团4连在十几天发动32次夜袭,以3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敌70余人。志愿军冷枪冷炮战术也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几乎不敢离开遮蔽处。在佩里硫,日军的战术也堪称可圈可点,他们放弃形如送死的敢死冲锋,但也没有彻底困守,而是将重点防御和全面防御结合,尽可能在几十米距离双方纠缠在一起时才射击。入夜后就派遣突击队袭扰美军小分队或非战斗人员,而且昼夜出没的日军狙击手也让美军防不胜防。

在佩里硫被日军狙击手重创的美国军官被送往后方医院

双方对火力的使用很类似,做到以小博大。在上甘岭,志愿军参战部队有迫击炮292门、火箭炮24门、高炮47门,其他火炮133门,虽远逊于美军,但集中使用也不可小觑。志愿军火炮为保存实力,一般射击急促且无规律,多用于袭击靠近坑道且实施反冲锋的敌军。佩里硫的日军虽在远程火炮方面数量有限,但配备很多迫击炮、平射炮,由于他们准确判断美军登陆场和主力位置,所以各种武器的发射点十分隐蔽且射角大,屡屡让美军由于步坦协同失败而伤亡惨重。

有效的后援让志愿军伤病员死亡率远低于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

在上甘岭,志愿军以1.15万伤亡换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在佩里硫,日军一万多守军除60余人外全部毙命,美军伤亡近1.5万人。然而,两者也有很大不同。上甘岭位于重要战略点五圣山附近,志愿军志在必得,所以美军的火力封锁也无法抵挡志愿军对坑道守军的支援,从武器弹药到食品药品和人员,保证了最后防守的胜利。而日军上层只是佩里硫作为迟滞消耗美军的一个点,守军得不到支援,子弹打一发少一发,伤病员只能等死,其他人也只能等着饿死困死。志愿军在战斗期间巧妙利用三三制等巧妙战术一度夺回几处要地,给己方得到补充争取到了更好条件。而耗尽弹药的日军残部最后只得发起形如自杀的万岁冲锋,而且日军此前发动的反击也并未真正抓住美军的薄弱点,以至没有达到志愿军在上甘岭的效果。当然,这也和佩里硫是孤悬于大海的岛屿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