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軍已習慣了在火力絕對優勢的基礎上和對手交戰,可一旦在優勢無從徹底發揮威力的複雜地形和意志頑強且戰術巧妙的對手交戰時,美軍也難免損失慘重且士氣暴跌。對中國人而言意味榮耀的上甘嶺戰役已成爲美軍內部教科書的重要研究目標,但還有一次戰役同樣是美軍多年的研究重點,這就是二戰時的佩裏硫戰役。

上甘嶺精神讓全中國都陷入振奮,也讓聯合國軍談坑道色變

佩裏硫戰役爆發於1944年9月,佩裏硫島位於菲律賓和新幾內亞羣島之間,是當年日寇絕對國防圈重要一環,美軍不惜調集重兵進攻。此戰持續了三個多月,堪稱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一戰,日軍零星部隊甚至堅持到1946年!扣除感情因素,從純理性角度來看,佩裏硫戰役和上甘嶺戰役有很多類似之處。

佩裏硫島鳥瞰(左)美軍飛機空襲此地日軍陣地(右)

美軍火力優勢巨大,防禦方也很精銳。美軍在上甘嶺40多天向志願軍陣地傾斜炮彈190萬發以上,航空炸彈五千餘發,將此地山頭高度硬生生削掉兩米!在佩裏硫,某日軍陣地戰防炮摧毀兩輛美軍坦克,美軍就呼叫配備16英寸巨炮的戰列艦發射了大量單發重量一噸多的巨彈,幾乎打塌山體!上甘嶺的志願軍主力爲經受過多年戰火洗禮的15軍和12軍,佩裏硫的日軍是關東軍王牌14師團的尖刀聯隊,所以兩次戰鬥的防禦方纔有足夠的勇氣和理智做到長期有效防禦。

有時如果沒有戰列艦主炮級的火力支援,美軍地面部隊往往拒絕前進

地形和防禦思維類似。上甘嶺位於朝鮮中部山地,地形崎嶇,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重裝部隊展開,而志願軍藉助地形優勢,同時構築了表面和坑道戰役,特別是還利用山脊反斜面提高了部隊生存性。佩裏硫島雖然海拔有限,但全島密佈灌木叢、珊瑚礁和丘陵,喀斯特類多巖洞地貌密佈,日軍甚至挖空了部分山體,用於佈置防禦主力。

志願軍小分隊經常在後半夜到凌晨敵人最睏倦時發動突襲

防禦方的戰術和火力發揮類似。志願軍雖依靠坑道防禦,儘可能減少暴露,但也絕非徹底困守,而是經常派小分隊實施近距離以攻爲守反擊,且特別重視夜間對敵軍零星部隊的殲滅和對敵主要陣地的襲擾。例如134團4連在十幾天發動32次夜襲,以3人傷亡的代價斃傷敵70餘人。志願軍冷槍冷炮戰術也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幾乎不敢離開遮蔽處。在佩裏硫,日軍的戰術也堪稱可圈可點,他們放棄形如送死的敢死衝鋒,但也沒有徹底困守,而是將重點防禦和全面防禦結合,儘可能在幾十米距離雙方糾纏在一起時才射擊。入夜後就派遣突擊隊襲擾美軍小分隊或非戰鬥人員,而且晝夜出沒的日軍狙擊手也讓美軍防不勝防。

在佩裏硫被日軍狙擊手重創的美國軍官被送往後方醫院

雙方對火力的使用很類似,做到以小博大。在上甘嶺,志願軍參戰部隊有迫擊炮292門、火箭炮24門、高炮47門,其他火炮133門,雖遠遜於美軍,但集中使用也不可小覷。志願軍火炮爲保存實力,一般射擊急促且無規律,多用於襲擊靠近坑道且實施反衝鋒的敵軍。佩裏硫的日軍雖在遠程火炮方面數量有限,但配備很多迫擊炮、平射炮,由於他們準確判斷美軍登陸場和主力位置,所以各種武器的發射點十分隱蔽且射角大,屢屢讓美軍由於步坦協同失敗而傷亡慘重。

有效的後援讓志願軍傷病員死亡率遠低於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

在上甘嶺,志願軍以1.15萬傷亡換來美國爲首聯合國軍傷亡2.5萬人;在佩裏硫,日軍一萬多守軍除60餘人外全部斃命,美軍傷亡近1.5萬人。然而,兩者也有很大不同。上甘嶺位於重要戰略點五聖山附近,志願軍志在必得,所以美軍的火力封鎖也無法抵擋志願軍對坑道守軍的支援,從武器彈藥到食品藥品和人員,保證了最後防守的勝利。而日軍上層只是佩裏硫作爲遲滯消耗美軍的一個點,守軍得不到支援,子彈打一發少一發,傷病員只能等死,其他人也只能等着餓死困死。志願軍在戰鬥期間巧妙利用三三制等巧妙戰術一度奪回幾處要地,給己方得到補充爭取到了更好條件。而耗盡彈藥的日軍殘部最後只得發起形如自殺的萬歲衝鋒,而且日軍此前發動的反擊也並未真正抓住美軍的薄弱點,以至沒有達到志願軍在上甘嶺的效果。當然,這也和佩裏硫是孤懸於大海的島嶼有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