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美股訊 投資者擔心,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開始拖累美國經濟增長,但目前看起來歐洲卻首當其衝陷入衰退。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2018年未季調GDP同比 1.5%,全年增速創5年新低,遠低於2016年和2017年前值2.2%。上週公佈的11月份工業生產數據令人沮喪,該數據顯示德國工業生產下降1.9%,超出了0.3%的預期。

  美銀美林經濟學家伊芙琳-赫爾曼和吉爾斯-莫伊克在週一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本月的工業生產數據相當令人失望。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跟蹤指數(GDP tracker)已跌至-0.1%(季度環比)。這將是德國GDP連續第二個季度(環比)萎縮,意味着德國現在可能陷入技術性衰退。

  赫爾曼和莫伊克對德國經濟疲弱是否會演變成全面衰退持懷疑態度,但其他分析師則在11月製造業訂單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後拉響了警報。

  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份工廠產出出現六年來最大年度降幅,凸顯出人們對歐元區經濟沒有從第三季度的疲弱中復甦的擔憂。

  高頻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問題是情況會有多糟?工業生產是我們預測GDP表現的最佳先行指標之一。根據歷史經驗,任何一個季度的工業生產下降都意味着GDP有80%的可能性下降。

  赫爾曼和莫伊克認爲,德國11月汽車產量下降有一半是由一次性因素造成的,包括第三季度汽車產量大幅下降,這似乎對2018年第四季度的供應鏈產生了影響。

  他們表示:“這仍會導致潛在增長勢頭明顯惡化,這不只是德國面臨的情況,而是全球都在面臨的情況。”

  在剔除一次性因素後,經濟學家們發現,德國經濟產出放緩的幅度仍略低於這一水平,但在正常範圍內,這一來自全球經濟增長勢頭的信號開始減弱,表明經濟增長非常接近於零。

  這些經濟學家認爲,勞動力市場喫緊、德國政府略微放鬆財政政策、名義工資增長加快以及勞動力市場喫緊,可能會確保“技術性衰退”不會轉變爲“真正的經濟低迷”。

  經濟學家表示,“勞動力市場對此的反應是關鍵因素,到2019年,在財政政策、名義工資增長和通脹的推動下,德國國內需求應該會增強。”這應該會保持勞動力市場的壓力不變,避免出現衰退,即使企業部門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經濟學家將經濟衰退定義爲持續數月以上、波及整個經濟面的活動大幅下降,影響範圍從工業生產到就業、工資和批發零售貿易等方方面面。

  赫爾曼和莫伊克寫道,德國出現全面衰退還需要更多衝擊刺激。他們表示,已知的風險包括英國退歐、汽車關稅、貿易爭端和經濟放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