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我們回顧阿里2013年啓動戰略投資之後的項目,我們可以發現其同樣也在考慮能爲其帶來流量的公司,而且過於關注騰訊,導致其投資策略上偏向於競爭。阿里投資流量的邏輯也很簡單,雖然涉及了這麼多領域,但從業務角度看,電商業務仍是這個巨無霸的核心,而流量向來是電商的命門。

文 | 車前子@時金研究所

阿里巴巴的力量越來越雄厚的背後,離不開外人看來眼花繚亂的資本佈局。

繼前幾日以43億認購美凱龍發行的可交換債券後,阿里巴巴集團又以36億元入股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千方科技”),持股比例15%,成爲其第二大股東。本次涉及的領域爲智能安防及智慧交通業務。

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佈局中再納入一份子。

據統計,阿里巴巴2018年的投資事項數量爲223次,其中投資公司的數量達到了2015-2018四年間的歷史新高,共計有80家(含子公司)對外投資公司數,涉及金額約5400億元。而2019年以來,阿里就已經相繼入股投資了千方科技、紅星美凱龍、趣頭條、申通、中金公司、BILIBILI、康佳集團等多家公司,涉及金額近200億元。

一年壕擲5400億,馬雲的控制慾有多強?

本文我們來分析一下阿里這些年進行投資的一些邏輯。

阿里投資的“中心化”棋局

阿里是典型的戰略投資者。

阿里在此前發佈的2018財年報中,曾明確提出不會出於純粹的財務原因進行投資和收購,而是側重於加強阿里的生態系統、創造戰略協同效應,並提高公司整體價值。

其實在2013年之前,阿里的投資還是以財務投資爲主的,與諸多VC一樣,阿里投資了雅虎、陌陌、UC等崛起中的大公司,謀求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

之後在2013年3月,馬雲改變了投資方向。

在當年香港舉行的瑞士信貸亞洲投資大會上,馬雲說,阿里在三年前開始發展移動業務,但一直沒有跟上競爭對手騰訊和其微信服務的發展步伐。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將通過收購與併購實現競爭力。

此後,阿里的投資策略從財務投資轉向了戰略投資爲主。

到2017年,阿里開始圍繞着自身業務進行戰略投資佈局。2017年阿里巴巴共有45筆投資,主要集中於新零售、電商、物流、人工智能、企業服務等。其中,E輪以後、戰略投資、PIPE(私人股權投資已上市公司股份)投資項目佔比達到59%。

一年壕擲5400億,馬雲的控制慾有多強?

而以上這些項目,阿里無論投資哪個領域,核心都會和阿里自身業務相融合:拾遺補缺、橫向拓展、打通上下游。

首要的便是新零售。自2014年年初入股銀泰百貨以來,阿里巴巴在過去幾年迅速完成了線下零售佈局,包括接連入股了三江購物、新華都、聯華超市、蘇寧、高鑫零售(旗下有大潤發、歐尚)、居然之家,並於2016年年初在上海金橋推出超市新業態盒馬鮮生。

以上這些阿里投資的零售商們都有多個共同點:探索數字化多年、嘗試過O2O、自建電商,但收效甚微。背靠阿里,共建生態或許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同樣選擇成爲阿里新零售生態一部分的還有銀泰百貨。自加入阿里生態以來,銀泰和阿里做了不少新零售探索,因此還被冠以“阿里巴巴新零售試驗田”的稱號。

而按照計劃,銀泰百貨的數量將大幅增加,範圍覆蓋全國。而數字化會員將成爲公司未來重點之一,目前銀泰百貨擁有330萬數字化會員。

股權方面,和阿里核心業務越接近的企業,阿里所佔的股份就越高,甚至會直接發起併購。

2018年,阿里在銀泰百貨、高鑫零售兩家公司的股份佔比分別達到了98%、71.98%。目前,這兩家傳統零售企業已和阿里系統打通,成爲新零售領域裏的標杆。

除了新零售,阿里巴巴在科技上的投入也值得關注。零售與科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數字化時代,一切都可以連接起來。

從2013年至今,阿里已接連收購了友盟、翱翔科技、寒武紀、商湯、地平線、Face++等科技企業,內容涉及移動終端、雲計算、人臉識別、AI等科技領域。這些企業都將成爲阿里線上零售事業的後備力量。

而最新的案例,就是阿里巴巴昨天入股的千方科技,該公司主營智能安防及智慧交通業務。對於已經建立了物聯網生態的阿里來說,千方科技的加入將繼續推進阿里在相關領域的發展。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阿里更多是將投資併購看作是圍棋遊戲,阿里的目的是將被收購或控股的公司聯合起來,從而搭建一個完整的生態圈,爲阿里贏得全局勝利。

因此,與騰訊“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投資風格不同,阿里的控制慾極強。

而且對於阿里來說,通過投資收購,財務並表,可以提升自身的營收能力。目前阿里涉及的板塊都是有益佈局,只是很多板塊短期內並不賺錢,例如阿里大文娛。當然業務線越長,阿里也能收集到更多維度的數據。

一年壕擲5400億,馬雲的控制慾有多強?

(阿里生態經濟體)

這也是爲什麼阿里的大多數投資,最終變成了控股收購,尤其是阿里視爲未來的業務,而大多數創始人在最後都只能出局,例如高德地圖與口碑網。

所以,在能選擇的情況下,很多公司都更喜歡選擇騰訊投資,而不是阿里巴巴。

爲流量投資的阿里巴巴

雖然阿里巴巴的投資風格充滿爭議,但在阿里人自己看來,是公司的業務本質決定了投資風格。

阿里戰投總監謝鷹曾說,騰訊是一家流量公司,即依靠流量來生存的公司。相比業務本質,它更在意怎樣能實現流量價值最大化。而阿里巴巴則是一家“生意本質公司”,是做有客戶、供應商、產業上下游的公司,與流量公司不同。

不過,我們回顧阿里2013年啓動戰略投資之後的項目,我們可以發現其同樣也在考慮能爲其帶來流量的公司,而且過於關注騰訊,導致其投資策略上偏向於競爭。

阿里投資流量的邏輯也很簡單,雖然涉及了這麼多領域,但從業務角度看,電商業務仍是這個巨無霸的核心,而流量向來是電商的命門。

2014-2016年間,阿里以45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以及逐步入股了華數影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第一財經等,均可以看作是出於流量的考慮。2016年6月,阿里巴巴整合優酷等業務成立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

不過,阿里大文娛目前發展並不太順利。僅從視頻行業來看,合併後處於行業第一的優酷土豆,在會員制、原創內容的的發展中落後於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目前,優酷的月活用戶與愛奇藝差出了8000萬。

除了文娛產業外,能夠同時帶來線上線下流量的O2O也少不了阿里巴巴的身影,畢竟其此前投資的銀泰商業、百聯集團、大潤發等線下實體商店能夠帶來的流量較少,爲了獲得更多流量,阿里對擁有線上流量平臺的投資也越來越多。

2018年,阿里完成最大金額的投資是收購餓了麼,總金額爲635.883億元,這標誌着阿里在O2O領域的發力。在更早的2008年,阿里曾全資併購口碑網,但在2011年關停。之後,在其投資的美團轉投騰訊陣營後,阿里巴巴重啓口碑網。

重啓後的口碑最初在螞蟻金服體系內,主要服務於支付寶的擴張,之後又被納入到阿里新零售體系,擔當喫喝玩樂的入口,目前主要服務於該領域B端商家。

同年6月,阿里先後領投社交電商小紅書完成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領投育兒社區電商寶寶樹的Pre-IPO融資,投資金額在10億左右,寶寶樹投後估值高達140億人民幣;以13.8億美元戰略投資中通快遞,持股約10%。7月18日,阿里巴巴及其關聯方將以約150億人民幣戰略入股分衆傳媒,創下幾年來廣告行業的最大投資;7月19日,阿里投資蘇寧體育。

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在2018年對電商領域的投資僅次於企業服務領域。

一年壕擲5400億,馬雲的控制慾有多強?

這幾個企業,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優質的流量。分衆是樓宇廣告的頭部企業,擁有大量的線下流量;小紅書和寶寶樹都是社區電商模式,分別擁有大量美妝時尚和母嬰的垂直羣體。而蘇寧體育則依靠手中大量的體育賽事版權資源聚集了大批體育用戶。

2018年,阿里的投資更加多樣化,但流量導向同樣越加明顯。而相比起阿里此前入股或收購的那些以廣告爲盈利模式的“流量池”,捕捉更垂直、更精準的人羣和流量是阿里如今呈現出來的投資特點。

外界都認爲騰訊正在成爲一家投資公司,阿里其實也一樣。但與騰訊偏向財務投資的風格不同的是,阿里是帶有戰略目的的,而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阿里想的都是通過外界的投資併購來堅固自己上主業,以拓展自己的邊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