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遇到过一个案例,咨询对象是邻居张阿姨。

张阿姨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两个小姑娘长得好看,学习也好,从小就是小区里其他人羡慕的对象。

学生“恋爱”,是男孩吃亏?还是女孩吃亏?看看当事人父母怎么说

平时和人聊天,一说起养育孩子的问题,张阿姨总是能喜笑颜开地说个不停。在张阿姨夫妇的眼里,俩孩子既听话,又懂事,从小到大几乎没让他们操什么心,可以说是他们一家中最重要的宝贝。

不过,自从两个小姑娘上了高二,张阿姨就变了,变得有些郁郁寡言,整个人都显得没什么精神。直到有一次回家,张阿姨在过道拦住了我,说要向我咨询一件事情,我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原来,两个曾经一度很省心的小姑娘,最近因为“情感”问题让张阿姨犯了难。据说两人在学校都有一个“走得特别近”的男同学,“交往”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张阿姨虽然知道这件事,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处理。

学生“恋爱”,是男孩吃亏?还是女孩吃亏?看看当事人父母怎么说

说起来两人的学习倒没有下降,但是,张阿姨总担心再这样发展,两个女儿会吃亏。引导吧,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干预吧,张阿姨又怕起了反作用:这开学已经是高三了,正是学习最要紧的时候,现在本来学习没什么问题,万一戳破了,孩子起了叛逆心理,影响了学习,那可就影响了孩子一生啊。

末了,张阿姨还加了一句,“养女儿难啊,要养得是儿子就好了!”

其实,听张阿姨样说完,我就知道“根节”出在哪了。张阿姨最担心的不是孩子过早“恋爱”,而是害怕孩子“不懂事”偷吃了“禁果”,女孩子会更吃亏。

学生恋爱,在当今社会并不是新鲜话题了,现在哪怕是你问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有没有“要好朋友”,估计TA也能掰着手指头给你数上几个。这与早些年提到“早恋”就惶恐不安的时代大相庭径。

学生“恋爱”,是男孩吃亏?还是女孩吃亏?看看当事人父母怎么说

如同身体发育一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会有情感萌发期,尤其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的“情感依赖”开始从父母亲人,逐渐过渡到同学、朋友和老师。当然,“朋友”按照性别,自然也会分为“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区别对待”肯定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不能区别,反而会萌生问题,比如长大后女生过于“阳刚/女汉子”,男生过于“娘”等)。

“异性相吸”作为情感的宣泄口,可以说与其它种类的情感同样重要——它是以后婚姻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基石。具体可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对内是夫妻两人情感的融合;对外则是抵抗外界诱惑的定力。

孩子有特别“钟情”的人,这种现象其实古今都有,只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区别。

以前孩子喜欢谁,并不会直白的说、或者表现出来,因为他们心里有“男女有别”的束缚,这来自于家庭长者的耳提面命。不过,束缚归束缚,有些人还是会寻找机会宣泄的,只不过往往具体“表达”的时候,会变成另外一种不容易被谴责的方式。比如说爱扯她的辫子,比如说爱针对她施展各种“捣蛋”行为。

学生“恋爱”,是男孩吃亏?还是女孩吃亏?看看当事人父母怎么说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应该没有哪个家长会将“男女授受不亲”挂在嘴边了。所以,生活中就有了从“高中生早恋”是奇闻到“初中早恋”是奇闻,这么一个发展。而如今,恐怕小学生说自己有“男/女朋友”,家长也只不过笑笑打趣几句而已。

男女生关系能如此发展,可以说是“人性”解放的结果。按理说,这是正常的,也是走到最后必然会有的一种结果。但是,这中间为什么又会有像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担心呢?而且群体还不在少数?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不到位,以及对子女的“两性”科普不及时的结果。

前一种就不多说了,张阿姨与双胞胎女儿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针对后一种,恐怕是更多为人父母者的通病,毕竟,“性”在当下,总是难以被人启齿的。

在情商比智商还重要的年代,沟通既是一种更胜一筹的生存技能,也是将来孩子能拥有更多幸福感的保证。作为影响孩子最深的人,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沟通,愿不愿意沟通,关键就看父母怎么引导。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