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另一面:癡迷慈善,日軍瘋狂拉攏他嚴詞拒絕

黑幫幫主,給世人的印象是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壞人也並不是一無是處,這一點在民國上海三大亨之一杜月笙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毛主席評價杜月笙時曾說,“有本事,沒脾氣”,主席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杜月笙的本事不僅體現在成爲上海三大亨之一這件事上,而且也體現在積極投身抗戰、慈善捐助上。不可否認的是,杜月笙關注抗戰、慈善有爲自己擡高身價的嫌疑,但做到這點實屬不容易。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另一面:癡迷慈善,日軍瘋狂拉攏他嚴詞拒絕

杜月笙從賣水果做起,到被黃金榮看重,“豪爽和義氣”是很重要的原因。杜月笙的慈善行爲始於1922年的浙江特大水災,當時在上海的浙江籍人士立即發起了募捐遊行大會,杜月笙立即參與其中,當場捐了300塊大洋。

別看是300塊大洋,當時這是一個驚人數字,普通人一個月幾塊大洋都掙不到。如果說給家鄉水災捐款是順水人情,那麼參與抗戰,讓我們看到了杜月笙的另一面。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血戰上海,期間杜月笙等人組織了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辦公地點就設在了杜月笙的賭場,福煦路181號。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另一面:癡迷慈善,日軍瘋狂拉攏他嚴詞拒絕

杜月笙給十九路軍送去了大量罐頭和生活用品,這一慷慨舉動讓蔡廷鍇很是感動,“35天血戰,十九路軍永遠不會忘記一個人,這就是杜月笙先生。”杜月笙的慈善行爲很快有了回報,1934年杜月笙被推選爲紅十字會副會長。

1935年,國民政府經過篩查,發現杜月笙在各個場合有過多次捐款的行爲,“或自捐款在五萬元以上,或奔走勸募在二十萬元以上”,給予杜月笙頒發了“三等採玉章”。當時的國民政府將“採玉章”分爲三個等級,一等章頒發給元首,二等和三等章頒發給民間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另一面:癡迷慈善,日軍瘋狂拉攏他嚴詞拒絕

通過一系列的慈善行爲,杜月笙成功躋身上海高層,最終當選上海市總商會常務理事。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既沒有留下,也沒有去臺灣,而是遠走香港,過着閉門謝客的生活。晚年的杜月笙對金錢看得很淡,他當着親人的面曾把別人給他寫的借錢欠條付之一炬,他不希望自己的親人過着向他人討債的生活。

在民族大義上杜月笙毫不含糊,日軍佔領上海後,想盡辦法想拉攏杜月笙,杜月笙避走香港,他向日軍明確表示,“我是一箇中國老百姓,礙於國家民族主義,未敢從命。”

參考資料:《杜月笙傳》、《上海三大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