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讀張秉政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不但是一次紀實文學的閱讀,還是一次對包括非虛構寫作在內的文學寫作的再思考。總體看來,張秉政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雖然是一次自覺的寫作,無意中也切合了反映和傳承傳統文化“主題出版”的需要,而且還無意中契合了非虛構寫作,這本身就是一個有意味的現象。

《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與大運河血脈相連

《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張秉政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讀書者說】

近幾年,“非虛構”成爲一個熱詞。從非虛構文體的特點來看,非虛構帶着超文體性質,近讀張秉政教授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就是這樣符合“非虛構”美學的一種寫作。它的寫作和問世提供了一種新的寫作向度:非虛構寫作如何進入歷史,書寫文化,表達當下人對歷史文化的想象與理解。

《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萬字,還配有諸多實地拍攝的照片,也附錄了一些歷史圖表。從其形式和內容看,這部大著有三個特點:

一是帶着歷史考察筆記的嚴謹。作者追溯歷史,從各種典籍文獻和地方誌中尋找歷史事實,還原歷史真相,把讀者帶入一個生動的歷史場景裏,感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演繹。如第一編“隋唐大運河溯源及異名考”,對通濟渠的歷史淵源、通濟渠名稱的演變、永濟渠的歷史淵源、永濟渠名稱的演變和大運河的興修緣起等,進行了認真考證與爬梳,使得這一“非虛構”寫作一開始就有了歷史感與史學家的視野與情懷。如第二編的第三章“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考”,不但考證了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的來源和器型,還考證了隋唐大運河陶瓷的窯口、朝代、特點、功用、收藏及鑑定方法,等等。這些都需要史家眼光,當然也需要有博物學、考古學和藝術學的知識。

二是打通文學與史學,串聯地理、民俗、文化與交通及商貿。把隋唐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放到一個宏闊的學術視野裏去考察去梳理,使得一部考察記錄的寫作,變成了一部饒有趣味、能夠充分滿足讀者好奇心的知識考古。如第二編第一章“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沿岸風物考”,有對兩岸民俗文化特徵的分析,也有對生活習俗、生產與交換民俗、禮儀民俗、遊藝民俗、歲時民俗與崇信及禁忌民俗等的表現和書寫,讓讀者回到歷史的現場,感受歷史語境下民風民俗的魅力,這些也是從多個學科的維度,對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的再現。又如第三編“隋唐大運河紀行詩文考”,從初興於隋朝、繁榮於唐朝、極盛於宋朝,到衰落於元、明、清,這一詩文發生發展幾個階段的劃分出發,對每一個階段詩文的不同主題和審美價值進行了評估,這是極具文學修養和藝術功力的。

三是這部書裏包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懷,這是非虛構最重要的精神品質。如第二編的第二章“大運河民俗文化訪談”中,通過訪談表現對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再思考。第四章“隋唐大運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通過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比較、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分析、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的呈現,提出了保護和傳承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措施。在第四編“隋唐大運河沿線城市風貌考”裏,無論對通濟渠沿線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淮北、宿州、淮安、揚州等的考察,還是對永濟渠沿線的焦作、鶴壁、新鄉、安陽、邯鄲、滄州、天津和北京通州等的考察,都是飽含深情,滿懷關切的。作者的文字裏不但有歷史,還有詩,有畫,有一位知識分子對歷史文化的呵護與敬意。

孫旭培先生在序言裏說:“《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以古運河時的通濟渠、永濟渠爲中心,記述了兩渠的淵源和演變,考察了通濟渠的古代風貌(如水流、變遷、設施和漕運管理等)和沿岸風物(如民風民俗、古代陶器等),還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兩渠沿岸約20個城市。”他還說:“這些不拘一格的介紹,涉及古代這些城市的方位、經濟、名勝、風土人情和歷史名人等,無不是與大運河血脈相連的。大運河及沿岸的風物歷史是文人墨客謳歌、感懷的對象,比如書中寫到的自隋至清的運河紀行詩文考,讀來也饒有趣味。”孫旭培對《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的精準歸納,也證明了作者文學品質、人文素養和學術底蘊的三者統一。非虛構不是簡單地呈現,更有表達,及人的觀念與關懷,傳遞的是作家的價值觀與審美素養。非虛構最忌諱的是撒謊和矯情,即虛僞,或者它最反對的是文學的僞善,這是對傳統文學的一次精神挑戰。而《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一書傳遞了三種聲音:一是作者自我的聲音,二是作者爲歷史文化代言的聲音,三是作者作爲文化場域在場者的聲音。這三種聲音的交匯,使得這部著作真實感人、意氣昂揚而又富有生命張力。

總體看來,張秉政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雖然是一次自覺的寫作,無意中也切合了反映和傳承傳統文化“主題出版”的需要,而且還無意中契合了非虛構寫作,這本身就是一個有意味的現象。這也表明,當非虛構作家有了獨立的藝術構思和充分的藝術實踐,創作出來的作品,纔可能不但切合審美的需要,還會切合多個維度的社會需要。因此,讀張秉政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不但是一次紀實文學的閱讀,還是一次對包括非虛構寫作在內的文學寫作的再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