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况钟在苏州的十多年间做的好事、善事,让苏州人一直感念了六百年,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存在姑苏居民的心中。晒书场地背靠况公祠的红色古漆木门花窗,面朝百年历史古戏台,书架上面晒着颇具年代感的藏书,“晒书”的同时向大家展示况公祠的历史沿革,提供“晒书晒人晒知识、交流交心交朋友”的文化平台。

转眼端午节就要到了,说起端午,不少苏州人都会想起姑苏城的最初“规划师”——伍子胥,他修筑姑苏城,开挖胥江,为姑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在姑苏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还出现过一位与包拯、海瑞齐名的清官,他的事迹还被写进了昆剧中,流传至今。

况公祠:位于姑苏区西美巷31号的况公祠,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因大名鼎鼎的“况青天”况钟曾于丁忧期间在此读书会客,故称况公祠。1872年、1933年分别重修过,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况公祠是纪念况钟的专祠,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内有楼两进和船厅一座,南部尚有东向房屋三进。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祠门东向的砖细门楼上,有况公祠横额。

入内,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轩,面阔三间13米,进深11米。

西部小园中,延秋舫坐北朝南。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堂南有戏台相对,前台5米见方,高出地面约8米,三面敞开,顶作歇山式,南与三间后台相连,前后台总平面作凸字形。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况公祠享堂、戏台、船厅、两进楼,已先后于1993年、1994年大修。

况钟(1383-1443),便是昆剧《十五贯》中大名鼎鼎的“况青天”。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十五贯》是清初戏曲作家朱㿥的传奇作品。剧本根据《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写熊氏兄弟各遭冤案,双双被判死刑。苏州太守况钟受命监斩,却在监斩前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两野人各衔一鼠,案前长跪,作哀泣状。

况钟由此受到警示,行刑前,两对年轻人鸣冤,况钟发现两桩案子疑点重重,决定暂缓行刑,上奏请求复审。为此,他甘冒降级的处罚,据理力争,并以官印为质,最终查出真凶,平反了冤案。

历史上的况钟,也是一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初为小吏,明永乐间荐授礼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支持下,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任期满时,民众二万余人乞留,感动朝廷,下诏留任。况钟在任13载,因积劳成疾,正统七年十二月(1443年1月)病故于任所。

为了宣传廉政文化,弘扬清风正气,以“阅读大运河 古宅清风行”为主题的晒书节系列活动,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内举行。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晒书场地背靠况公祠的红色古漆木门花窗,面朝百年历史古戏台,书架上面晒着颇具年代感的藏书,“晒书”的同时向大家展示况公祠的历史沿革,提供“晒书晒人晒知识、交流交心交朋友”的文化平台。党员、辖区共建单位、社区文艺团队和居民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此外,社区文艺团队和“活力西美”行动支部的参赛选手还以“阅读大运河”为主题开展朗诵比赛与表演,吸引了不少过往居民走进况公祠驻足观赏。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六百多年前,姑苏区有个“况青天”


站在况公祠清风和煦的庭园中,不禁浮想联翩。

况钟在苏州的十多年间做的好事、善事,让苏州人一直感念了六百年,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存在姑苏居民的心中。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