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评 论

爱是生命的底色,也是艺术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寄予深深的怜惜和同情,带给我们一个充满善与美的世界,散发着温润柔绵的爱的气息。

以慈爱情怀解密人生

——读张鉴诗集《慈悲若云》

蒋登科

张鉴就是梦桐疏影。梦桐疏影是她的笔名。她长期生活在一个叫来凤的小镇上,像一株野生植物,借着天然的阳光雨露,随性地伸展自己的枝叶。其实,她是一位非常有实力有才气的作家,对人谦虚低调,做事踏实细心,我亲自听到诗人傅天琳多次表扬她,说她人好诗好,既耐心又细致,让人觉得很舒服。后来,重庆市作家协会开展了“结对子”活动,张鉴有幸成为了李钢的学生。李钢看过她写的东西后,评价不错,也非常看重这个学生,并组织了一个“豪华”团队去指导她。这个导师团一共四个人,除了李钢和我,还有翻译家董继平、担任《红岩》常务副主编的诗人欧阳斌,我们各有分工,我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其作品进行评介。从那以后,张鉴的创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她获得了《银河系》诗刊评选的2016年度“银河之星”,作品上了《红岩》和其他一些报刊,参加了全国散文诗笔会,诗集《如果有一个地方》入选重庆市都市作家丛书并获得资助出版等。而这本入选重庆市文学艺术重点扶持项目的诗集《慈悲若云》即将出版的时候,我主动请缨,要写一篇感想,也算是完成李钢布置给我的作业。

张鉴来自基层,是教学一线的优秀园丁。她很勤奋,善思考,细腻而大气,为人为文走的都是正路,既写散文,也写诗,还写评论,是个低调而有特点的多面手。她的诗,看似信手拈来,但又不是生活的复制,而是经过了心灵的熔炼和提升。她的语感相当不错,有一种天然的灵气,充满想象力,大胆而不张扬,舒放而又克制,超越了那种常见的平淡、刻板、做作的写作方式,读来具有余味,也令人回味。这本《慈悲若云》包括“历史微光”“山中时光”“半部人间”“慈悲若云”四辑。从诗集的结构看,视野开阔,题材丰富,切入角度别致,触觉细致。诗人行走在都市与山野之间,穿行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在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触点上生发诗意,呈现出内心深处的痛与爱、情与思,表达对历史、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元思索,既有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深度、情感的浓度,又体现出生命的纯度与温度。诗人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拨开迷雾,透过文字的密林折射出灵魂与精神的微光,带给人一种纯粹而向上的精神力量。

诗人在《慈悲若云》这首诗的题记中写道:“佛有慈心,如垂天之云,荫庇众生。”这既可看成是这本诗集的主旨,也可看成是诗人内心的渴望和祈愿。她相信也渴望一颗柔软的慈悲之心,如同垂天之云,护佑众生,福泽万物。诗人的修持如此,诗心如此,写作的目的亦如此。真正的慈悲,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内在的修养,有爱,胸怀博大而心肠柔软,试图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坚守消除人们面临的精神苦闷和压抑。“慈悲”本是佛教术语,是一种看待世间万物的态度和智慧,其实也是宇宙存在的根本法则。诗人的情怀、胸怀和境界,是“慈悲”的一种延伸,超越了宗教意味。张鉴所坚守和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看似平常但又时常被人忽略甚至遗忘的精神品质。

张鉴的诗是有根基的。她喜欢读书,也喜欢行走,在阅读与行走中观察和思考。“历史微光”来源于诗人在行走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但她又不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通过行走洞穿时空,集合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思索,对历史人物、事件或者名胜古迹进行哲学、宗教和美学打量,从行走中洞见历史深处的微光,获得一种来自大地和时间的启迪和暗示。在月亮湾,诗人发现:“灯光在石头里点亮/那里住着远古的亲人/人类刚刚翻开蓝色的扉页//夜色多么宁静/上帝安详,端着正义/温和地品着众生佳酿”(《古老的月亮湾》),历史久远,生命短暂,但在诗人看来,逝去的一切都以精神性的存在而隐身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带给后来者以启迪和指引。这或许就是传承,就是血脉与文脉。

“山中时光”是张鉴内心深处最为渴慕和追寻的生命体验,对于喜欢安静的张鉴来说,在静谧而丰盈的山林中,尽可避开繁杂与浮躁,放飞自己的内心,回归真实的自己。这类作品与她的诗集《如果有一个地方》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取向,诗行中流淌着传统文人高士的傲然与洒脱,在表达方式上写实而又浪漫,自然山水与心中梦想达成了难得的一致,或者成为诗人自我反思的参照,读后令人沉思,也令人向往。

“半部人间”,诗人抒写人世间点点滴滴的爱与痛,抒写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甜蜜,也抒写对童年与故土的眷恋和不舍,有时还为俗世生活带给她的小欢喜、小忧伤而感动。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精彩纷呈、斑驳陆离的大千世界,于境中取意,在意中显境。比如,她关于玉兰、桃花的系列作品,都来自寻常生活、寻常事物,但切入角度独特,在随意淡然中流泻出细腻动人、洒脱不羁的韵致。《恰好,你也爱我》《日光之下》等作品,实际上是诗人内在情绪的流淌,淡淡的,但也是浓浓的。正是这些浓淡相宜的人生意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在人间的诗人。张鉴不是一个红尘的逃离者,她只是在红尘之中追寻着纯粹。

“慈悲若云”这一辑作品,展现的主要是一种佛心禅意,表达的是一种悲悯与慈爱。这里有对生命的思考,有爱情的洞察,对万物的感悟,对亲人、家人的珍惜,对孩子甚至陌生人的祝福,也有着对普通人的关注,比如对留守孩子的关爱、对三轮车夫的同情、对挑山工的敬佩……慈为慈爱,悲为悲悯,爱到极至就是慈悲。《你是我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爱的思考,以及她为了这种爱而经历的忧伤与苦闷、矛盾与疯狂,在冰与火中淬炼自己,最终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其实,到最后,我只是毫无理由地交出自己/面对最无意义的事物”。一首短诗,写出了人生的艰难,但我们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执着。爱是生命的底色,也是艺术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寄予深深的怜惜和同情,带给我们一个充满善与美的世界,散发着温润柔绵的爱的气息。

总之,张鉴追求诗的单纯、唯美,在文字上节俭,尽力通过跳跃、省略、变异等方式剔除叙事性的冗余。她不固守某种特别的诗歌体式,也不随波逐流,所有诗作都随着情感的节奏,形成属于她自己的生命旋律。在意象选择、语词组合上也独具特色,她善于从具体的场景中发现独特的语词,善于将传统的修辞手段化用在具体写作中,形成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抒写看似熟悉的体验,最终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效果。她希望把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诗句都安放稳妥,希望每一首诗都是不一样的。她一直在默默努力,而我一向对那些安静、执着的写作者心存敬意,我相信,新诗的希望也许就在他们的安静、执着之中。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本文是作者为张鉴诗集《慈悲若云》撰写的序言,该书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此处有删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