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廚子能覺醒,那麼也可以成爲一個大廚」

蒂姆.厄班(Tim Urban)創建了網站 waitbutwhy ,並迅速成爲了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

現在,waitbutwhy 網站每月會有150萬獨立訪問量,並且已經擁有累計超過55萬名訂閱者。蒂姆還收穫了一衆大牌粉絲:作家sam harris,susan cain,Twitter聯合創始人 evan Williams,TED管理人 chris anderson,以及 maria popova。

蒂姆曾經採訪埃隆馬斯克,並寫就了一系列長文。Vox's 的戴維.羅伯特稱這些長文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有嚼頭、最迷人、最令人興奮的文字」。

蒂姆在TED的演講《拖延症者的大腦裏在想些啥》已經獲得了超過2100萬的觀看次數。

推薦的書

《The Fountainhead》作者:Ayn Rand(國內有譯本,名字《源泉》)

推薦理由:

書中有兩個人物:

1、霍華德.洛克—— 獨立的質疑者。他通過「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也就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實,從物理極限到生物學極限—— 獲得的信息來構築結論,做出選擇,以及前進的路徑。

2、彼得.基汀—— 和洛克正好相反,相當依賴於其他人的意見。他會結合當代價值,社會接受度,傳統觀點等條條框框去做出自己的選擇。

蒂姆認爲,洛克和基汀就是我們自己的投射。關鍵是爲了節省腦力去思考,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像基汀—— 穿衣規範,什麼時候應該像洛克 —— 選擇職業路徑,挑選伴侶,撫養孩子的方式等等。

在採訪埃隆馬斯克期間,蒂姆常常想起洛克和基汀。他覺得馬斯克就像洛克,非常善於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去思考問題。在那一系列長文中,蒂姆管馬斯克和洛克這種人叫「大廚(chef)」。因爲他們像大廚一樣通過實驗各種配料來烹飪出新的菜式。而更多的大衆則是「廚子(cook)」—— 按着大廚製出的菜式「照貓畫虎」。

當我們處於「廚子」的狀態時,如果能夠自我覺醒,靈光閃現,原來獨立思考並實踐其實沒那麼可怕,那我們就是在像大廚那樣行事,我們就會更加快樂和成功。

被假設打敗

在大學時,學校舉辦了「作曲大賽」,只能是在校生參加。

蒂姆興致勃勃去了賽前培訓大會。比賽的組織者簡單講解了大賽流程,然後請助手用鋼琴演奏了幾段音樂,讓參賽者們明白參賽作品大概是什麼樣子。

蒂姆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展現自己的才華。後來,收到組委會發給所有參賽者的郵件,列出詳細的賽程時間安排。收件者中有兩個人的名字引起了蒂姆的注意:一個是去年就參加過比賽的人,另一個就是那位助手 —— 爲參賽者鋼琴演奏的人。很明顯,最後花落誰家?要不就是上屆參賽者,他和比賽組織者早已熟識,這次不過是走個流程;要不就是助手,他早就準備好作品了。

蒂姆頓時泄了氣,退出了比賽。

幾個月後,比賽的獲勝者出爐:不是上屆參賽者......也不是助手,而是另有其人。蒂姆又開始自責和懊悔:爲什麼不參賽呢。

一個教訓:當你想要某物或想做某事,不要膽怯退縮,尤其是不要被自己那些毫無根據的推測給唬住了。

工作生活陰陽面

以前:

蒂姆在家工作,衣冠不整。時間顛倒,寫到深夜,白天睡覺。時間分割不明確,有時忙到忘了時間,有時玩到不知白晝。

現在:

朝九晚五的社會人兒。

早上穿戴整齊,按着點兒到咖啡館去寫作,充分利用好晨間時光。

午後,或下午停止工作,晚上到點睡覺。

每週拿出一天或兩天不幹任何工作,只是放鬆休閒。

好處:

1、朋友們的休閒時光是從晚上7-11點。以前自己在這個時間段總是在工作,無法和朋友們一起聚會聊天。而這樣做是非常短視和不明智的。

2、蒂姆在TED演講中說過,人的大腦裏有兩個主要角色:一個成人,主要負責理性決策。還有一隻淘氣的小猴子,主要負責不計後果、最大限度地即時滿足自己。

這倆總在打架,都想把控制權掌握在手裏。而猴子往往總是得逞。現在,「工作6天,一天休息」可以很好地約束住猴子。它知道只要忍耐住這會兒之後就能可勁兒造了,它反而會乖乖配合。而以前,因爲大腦總是不願意給猴子放鬆的機會,所以它會選擇不斷地「大鬧天宮」。

與其迎合,不如獨善

傳統觀點認爲,網絡上寫文章要短小精悍,並且堅持更新。

蒂姆不這樣認爲,他逆向思考。找出自己最適合的內容方向,然後去寫。網絡上的讀者千千萬,他們拿出手機一點,一劃就能看到你的文字。假設一千個人裏有一個人喜歡你的文章,如果有一百萬人讀到了文章,那喜歡的人數就大很多了。

蒂姆想像自己的讀者全部是蒂姆的複製品,人數有一個體育場館那麼多。別人不知道,你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蒂姆就爲這一場館的人去寫,寫他們感興趣的。四年多了,那些喜歡蒂姆行文風格的人發現了他,慢慢聚攏,waitbutwhy 的訪問 數據說明了一切。

與其迎合,猜想讀者喜好,不如反觀內心,找到自己的喜好。

「墓誌銘」和「臨終遺言」

學會說「不」—— 找到那些可以說「行」—— 定義出什麼是重要的 —— 墓誌銘測試、臨終遺言測試

墓誌銘測試:工作「行」清單

當人離開這個世界,他希望什麼自己的墓碑上寫上哪些工作方面的成績。

這樣思考,是以終爲始,讓人回看過往,放大那些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工作和機會。而那些相比起來不重要的事情自然放入「不」的清單。

墓誌銘測試是一個提示器,讓人們注意把時間和注意力放在能產出高效率的地方。

臨終遺言測試:生活「行」清單

當一個人臨終時,他不會後悔地說,「我不該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他反而會非常遺憾沒有珍惜那些與親人、朋友的關係。

臨終遺言測試有兩個好處:

1、讓人探究心底,問問自己,「當我臨終的時候,這個人會是我想起的人嗎?」

2、審視自己和某人的關係。「假如今天是我臨終時刻,我是否會高興我曾經和這個人共度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這個問題還有變體,「如果今天是某某的臨終時刻,對於我和某某曾共度的時光我是什麼感受?」

蒂姆說,有一場爭奪戰,目標是我們的時間。我們最珍視的人在爭奪我們的時間,同時競爭的還有工作和其他一些人。所以,墓誌銘和臨終遺言測試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時間應該置於什麼地方,誰身上,也就可以更明白地對一些工作和另一些人說「不」。當真的有一天來到臨終時,或是要寫墓誌銘時,那說明一切都不可逆了。那麼,如果不想到時有遺憾,就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