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滷鴨]:不用水用酒,煮鴨去骨,加作料食之,高要令楊公家法也。

[滷雞]:囫圇雞一隻,肚內塞蔥三十條,茴香二錢,用酒一斤,秋油一小杯半,先滾一枝香,加水一斤,脂油二兩,一齊同煨;待雞熟,取出脂油。水要用熟水,收濃滷一飯碗,才取起;或拆碎,或薄刀片之,仍以原滷拌食。

淸 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 基本是在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冷在三九天.熱在三伏,諺雲: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臘九,凍死小狗。亦有兒歌:“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寒鴉鳧水,凍死二鬼;二鬼偷油,凍死老牛;老牛喝道,凍死老道;老道唸經,凍死黃鷹;黃鷹拿兔子,凍死老兔子。”今咱就聊聊這寒鴉。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寒鴉是啥?這寒鴉可不是烏鴉,據《辭海》解釋:寒鴉,也叫“慈鳥”、“小山老鴰”,鳥綱,鴉科。此鳥形似烏鴉,但比它小,體長可達35釐米,大小如鴿子,上體除頸後羽毛呈灰白色外,其餘部分黑色,胸腹部灰白色,故又名白脖老鴰。冬季常同禿鼻烏鴉混合成羣,因其體形甚小,很好識別。寒鴉在冬季在溼地覓食,因爲冷縮成一團,北京過去形容冷總說“瞧凍得和寒鴉似的”,寒鴉不怕冷會飛也會鳧水,他游泳的姿勢不同於鵝與鴨子,它的翅膀是揹着的,所以後來把五花大綁也叫寒鴉鳧水。單田芳評書老有這句:抹肩頭攏二臂,綁了個寒鴉鳧水,四馬倒攢蹄,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把肩膀往後拉儘量攏向背部。然後把腿往後拉到背上,這樣綁的結實,有力氣也使不上。四馬倒攢蹄是再把雙手雙腳腳踝綁在一塊。這麼說吧,見過殺豬嗎?把豬四蹄綁一塊,中間串一根棍子兩個人抬起來,就很形象了。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寒鴉在我國大多終年留居北部,冬季亦見於華南。捕獲後,去毛和內臟,洗淨,肉味甘、酸、性平,功能與烏鴉肉相似,主治虛勞咳嗽、骨蒸贏瘦,但無平肝息風作用,以五味醃炙食之,其味不羶臭,鮮香可食,是不可多得的野味,故京師自古有食寒鴉而少食烏鴉者,著名的相聲段子《報菜名》裏有道“滷煮寒鴉兒”。說起寒鴉,早年間咱老北京還有一句俚語——寒鴉滷煮斑鳩面,說的是北京冬季的兩樣稀罕喫食。現在60歲以上的人,一提起滷煮寒鴉這個詞,馬上會回一句:肉爛嘴不爛。可見,這句歇後語給人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說來這句歇後語的出處還有段故事。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滷煮寒鴉這菜出自京西京西海淀六郎莊一帶,原名牛欄店,位於海淀區中部。東至芙蓉裏小區,西接頤和園東牆,北至二龍閘和操場,南至巴溝村。此地因柳樹多,風光秀麗,如杭州西湖柳浪聞鶯的雅緻,故名柳浪莊。相傳在北宋年間,楊六郎與遼兵交戰受傷,曾在此村養傷,爲了紀念他,這也叫六郎莊。六郎莊在玉泉山腳下,南臨萬泉河,北依昆明湖,當年泉水河水湖水極爲豐沛,自古就是以塞北江南著稱,傳說,西太后乘船由皇宮來頤和園,當駛過繡御舟漪,便問東岸的村莊什麼名字。當她聽說中“六郎莊”時,立刻意識到“六狼”的諧音,想到自己是屬羊的,便說改成吉祥莊吧,但當地百姓不買她的賬,仍呼六郎莊。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話說六郎莊此處盛產聞名中外的京西稻,此米以籽圓粒飽、光潤透明、蛋白質含量高、富於油性著稱,尤其是熬成粳米粥,盛在碗裏,呈淡綠色,頃刻間,就會凝結出一層透明的薄皮,其味甘香可口,如碧玉瓊漿,自古就被列爲“御稻”。此地山清水秀,河湖交錯,水網縱橫,有水有田很適合各種鳥類生長覓食,是寒鴉和各種鳥類冬季聚集之地。村民在冬閒常以捕鳥爲業,那還是在民國時,村裏有一戶我的本家白姓人家,老白冬季好捕鳥,那時家裏窮,不像如今,想喫什麼就去買什麼,尤其是冬天,天寒地凍更地難熬,想喫肉就只能向老天爺去要了。當然也不就老白家去捕鳥,別人家也去,捕回的網中也有寒鴉。不過寒鴉有點像烏鴉,讓人覺得有點不吉利,別人家不喫都的放了。可這是大小是塊肉,老白也管不了那麼多,自己做來喫,哎,您別說還真好喫,有時候捕的鳥多了,自己喫不完就送給周圍的街坊,後來都喫開了,可有一節,老白家烹飪手藝技術高,鄰居們做的味道都不如白老太太做的好喫。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白老太太家祖上曾伺候過皇上,她做滷煮寒鴉的手藝很有一套。白老太太在加工滷煮寒鴉時也下功夫了,頭天晚上把丈夫捕回來的寒鴉退毛,洗淨放上調料,上柴鍋煮好,然後盛在盤子裏凍成凍兒,第二天把凍得像琥珀一樣的滷煮寒鴉,用煮熱的老湯在上面刷一層。原本醬紅色的滷煮寒鴉裹着琥珀一樣的凍兒,再刷上汁濃味厚的老湯,用帶着清香味的荷葉一包,色香味俱佳。白家靠着這滷煮寒鴉的手藝,掙錢補貼家用,銷路還不錯呢。時間長了,這滷煮寒鴉在村中就有了點名氣,白家爲了以示區分,在煮制過程中特別把寒鴉嘴上的黑皮保護好,看上去好像寒鴉的嘴沒煮爛似的,這也就成了滷煮寒鴉的一大特點。有道是: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貨點手就來。躉滷煮寒鴉的人多了,名氣也就更大了。有文化的人就給白老太太的滷煮寒鴉編成了歇後語:“滷煮寒鴉——肉爛嘴不爛”。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如今日子好了,六郎莊都蓋起大樓快成市中心了,地也少了,水也少了,別說寒鴉,連麻雀都少了,在者寒鴉現在屬於保護動物,滷煮寒鴉也成了回憶,那醇厚揮之不去的的香味,別說喫,就是聞上一鼻子,也夠您回味一陣子的。想喫滷煮寒鴉肯定是喫不上了,不過這方法確在一些古書中留了下來,流傳於民間。一提到滷煮,大家馬上就會想起著名的北京小喫滷煮火燒,實際滷煮寒鴉的滷煮是古代的一種烹飪方法,此法早在明朝時候就有,而且一直流傳至今比如明朝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提到了“滷煮鵪鶉”,用鵪鶉代替寒鴉味道也不差。另外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亦有滷雞、滷鴨之法,持柯伐柯,照葫蘆畫瓢也能做出個大概。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先說隨園食單的滷鴨,這是高要縣令楊公家廚之法也。首先鴨與鴨音相近,而且都是水禽,雖同是羽族,水禽、飛禽、家禽的肉質味道是不一樣的。在看製法:滷鴨,不用水用酒,煮鴨去骨,加作料食之。中國南方自古多滷水,北方多醬湯,故有“南滷北醬”之說。滷盛行於南方,是將初步加工和焯水處理後的原料,放在配好的滷汁中煮製成或浸熟而成菜餚,如平時我們經常喫到的滷雞、滷鴨、滷豬肚、滷豆乾、滷雞蛋等。醬和滷的烹調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故人們往往兩者並稱爲“醬滷”,但醬制所用的醬汁重用麪醬或黃醬,而滷的烹調方法則不使醬且重用藥料。古時滷煮製法不同現代滷與醬法,而類似蘇造肉,滷煮製成的雞、鴨形美豐滿、色澤紅豔、濃香味醇、柔嫩鮮美、軟而不爛、骨脆透香,食後開胃健脾。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相比之下,隨園的滷雞更爲接近滷煮寒鴉兒。其製法:“囫圇雞一隻,肚內塞蔥三十條,茴香二錢,用酒一斤,秋油一小杯半,先滾一枝香,加水一斤,脂油二兩,一齊同煨;待雞熟,取出脂油。水要用熟水,收濃滷一飯碗,才取起;或拆碎,或薄刀片之,仍以原滷拌食。”此滷雞之法,以整雞一隻,加香料、酒、醬油,還要加脂油一齊煨煮,脂油即豬板油,加脂油是爲雞肉肥美,雞熟後拆碎澆上原滷食用。原來此滷煮之法非滷亦非醬,別具一格,此滷雞前半部與滷煮寒鴉很像,只是雞拆碎或用刀片薄成片之把滷收濃澆上,而滷煮寒鴉是把滷收濃抹在滷煮寒鴉上成凍,喫時帶凍拆之,抹滷的手法有點像天福號醬肘子。

每到寒冬,就想起那濃香味醇滷煮寒鴉

咱該聊的也聊了,現在開始做隨園滷雞。作滷雞時大多會用到香料,但香料多了雞未必香,要適可爲止,使用香料有兩個原則,首先任何配方中都有君臣佐使、主次之分,即必有幾樣香料起主要作用、用量較大,被稱爲“君”;其他幾樣起輔助作用、用量較小,被稱爲“臣”。其次不同的食材偏愛的香料不同,搭配時要考慮香料與原料是否相配。而且要留老湯,任何老湯都是日積月累所得,老湯保存的時間越長,芳香物質越豐富,香味越濃,鮮味越大,滷煮製出的肉食風味愈美。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