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的人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大森店深山老林寻找、采挖山参称为“放山”。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依不同季节称为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青榔头市、花公鸡市、扫帚头市、黄落伞市、红榔头市,直到下枯霜为止。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民间习俗,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范、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

放山时发现人参并喊山之后,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锁锁住棒槌。棒槌锁的红线绳缠在人参的芦头上,用秸杆搭成房架子,意为给人参换个新家。放山人称挖参为“抬棒槌”。“喊山”与“接山”后,把头就会大步流星走过去,拿出快当绳把人参栓起来。

凡放山人中,必须有三个主要人物:一是把头,俗称头棍;一是押队的,俗称边棍;一是端锅的。把头是一把手,边棍是二把手,端锅的事“后勤部长”。老规矩定:上山拉帮组织必须是奇数,而下山和参就是偶数。 参把头由一位年纪大而富有经验的老挖参人担任,他是组织者,也是挖参的技术指导。把头必须心地公正,为大家所拥护。他熟悉山区地理环境,哪块山场好,出过什么大货,什么地方适合压“抢子”,把头心中都有数。一帮放山人是一个行动系统,一切必须听从把头指挥,无论取得什么地点和怎么进行工作,或者遇到危险时的对付方法,都有他来决定。他遇事也和大家商量。把头和大家共同劳动,挖到人参后又平均分配,对同行的人只有好处,并无剥削,和其他行业的把头不同。所以,把头也是对放山人的一种普通称呼。以后,出现了替地主东家领工放山的把头,给剥削者做爪牙,和前者的情况不能同日而语。把头在串联人一起去放山时,不能挑人,不论男女老少,放过山或是没放过山的,只要他主动提出要求同去,就得允许他去,不得拒绝。

拉起帮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物品。放山的器具物品包括:索宝棍,也叫索拔棍、索罗棍。五尺二寸长的木棍,不去树皮,为的是雨天不滑,粗端用红绳栓两个青铜钱。红色“辟邪”、醒目。铜钱禁用“道光”、“光绪”等带“光”字的。它用来“镇宝”,听响声便于彼此联系。索宝棍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拔草寻参,兼用作拐杖和防身。索宝棍是放山的主要工具,放山人对索宝棍很珍视,认为其具有灵气。快当签子,取鹿角顺直的一段,削磨熏制成六寸长的签子,用来挖参。这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蔡固定下来的专用工具。鹿角坚硬光滑,不吸水不霉变,不易划伤人参。 棒槌锁,一根三尺长红线绳,两端个各拴住一枚铜钱。快当斧子、快当锯、快当剪子、快当铲子。用桦树皮和柳条编成的背筐,皮或布制的背兜。狍子皮,人睡在上面隔潮、保暖。携带轻便的吊锅、碗、瓢等简单的炊具餐具。火石、火绒。放山人的主食是小米,耐潮,营养高,好做易熟。

快当系列的放山工具:1.刨土用的平板小镐头 2.拔石头用的四齿铁耙 3.拔粗根用的鹿角签子 4.拔细根用的细竹签子. 5.系棒槌用的乾隆通宝大钱和红绳 6.剪草根用的短头小剪子 7.拽拉用的山藤手钩 8. 称重用的黄铜提溜秤 9.自卫用的镔铁短刀 10.月牙形状的薄背斧子 11.刨马子的短把手锯 12.赤柏松的索拨棍 。

放山人眼中,这是一种很神圣的仪式。用两枚铜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宝棍或树枝上,防止棒槌“跑掉”。然后选上风头打火堆熏蚊子,防止动物靠近。

随即开始准备挖参。挖棒槌是很复杂的细活儿,一般由把头来干。把头用手扒去人参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用快当签子仔细拔除人参周围的泥土,从人参秸杆下面的芦头开始捋着挖,直到人参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清理出来的每根人参须子都要随时用原来的土掩埋防止刚挖出的人参水分流失。

人参挖出后,要“打参包子”。揭一大块新鲜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用苔藓把人参裹住,外面包上桦树皮,用树皮当绳捆好。这是放山人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保存人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保存的人参日久不腐。放山人自觉遵守一条重要的行规:“抬大留小”。红榔头市的时候,抬棒槌时要成熟的参籽儿散播到土里,长出参来留给后人。

挖参之后,要把挖出参的(坑)用原来的土填平,并在上面插上树枝,铺好植被草皮。以利于恢复地貌,以后还有新的小苗拱出来。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

在抬参附近的红松树上削去一块树皮,左侧按帮伙人数刻横杠,右侧按抬出人参的大小刻横杠。用火烧去兆头四周的松油,保证兆头几十年后都能看清。并且象征在今后的其他事宜都有好兆头!

在挖到人参、下山的整个过程中,只许评论人参的形体和参龄,不准估计挖到人参的价值。也不能讲价。讲价视为心不诚,会影响今后的财路。

为了表示诚实守信,挖到棒槌下山后,要到老把头庙还愿答谢,说话算数,绝不含糊,如意立德。通过这种仪式不断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

下山回家后,还要杀猪到村头的老爷府祭祀山神老把头,再次表示感恩戴德。有的在庙前杀猪、蒸白馍,拿着猪头、猪尾巴代表整猪去上供。这对开山时对山神老把头的叩谢,也是一个回应.猪肉下水就在庙前开席无偿的给邻居亲友们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