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劉義隆準備北伐的時候,劉裕時期的名將就剩了一個檀道濟。劉義隆的兩次北伐,準備的都不夠充分,因爲這兩次北伐都是帶着賭氣的成分纔開展的——第一次是爲了報八年前劉義符時期被北魏入侵的仇,第二次則是爲了報第一次的仇。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五十四)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之前在講劉裕的時候,我就提到了這首詞。而在講他家老三的時候,我又得把這首詞重新拿出來講一遍。原因無他,就是因爲這首詞下半闕的主要人物就是他。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說起劉義隆,這位劉宋執政時期最長的皇帝,應該算是南北朝時期一位比較合格的皇帝。他在位三十年,一上臺就幹掉了廢殺自己兩個哥哥的徐羨之等三人,又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元嘉之治”,被當時和後世的史學家認爲是六朝中南方最繁榮安定的一段時間。

然而在辛棄疾的筆下,這位皇帝的形象卻並不太好:草草封狼居胥的結果,是隻能倉皇北顧;更有甚者,北魏還反過來倒打一耙,兵鋒推到了建康城下。搞得曾經劉裕的家鄉京口,都建了香火不斷的佛狸祠,實在是奇恥大辱!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之所以會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底還是和劉義隆這個人有關。

劉義隆的諡號是“文帝”,意思很明顯,就是說他是個不錯的守成令主;一開始的廟號是“中宗”,這也不是一個完全褒義的廟號,具體可以參考唐中宗李顯。這些當時的臣子們給他定的評價,足可以見得劉義隆的特點——守成有餘、開拓不足。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應該說,劉義隆是一個政治比較成熟的君主。在他還只是個王爺的時候,在徐羨之等人眼裏是一個敦厚老實好控制的角色;在他被指定爲皇帝接班人的時候,他也用痛哭和官爵成功地籠絡住了徐、傅等人的心。而這一切只不過是他的掩飾,繼位三年後,他就發動政變,成功地誅殺了當年幹掉自己哥哥的一干人,牢牢地控制住了大權。此時的劉義隆,纔不過十八歲。

一個未成年人就能這樣能幹,足可見他的政治謀略,實在有乃父的遺風。而在治國理政上,劉義隆也繼承了他父親鼓勵生產、富國利民的主張,在南朝積極推行經濟文化建設,使得剛剛經歷內亂的劉宋迅速恢復了穩定,各項民生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但是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普通人如此,皇帝亦然。很不幸,劉義隆也不大清楚自己能幹什麼,

身爲北伐英雄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心裏有一個北伐夢、統一夢再正常不過。有夢是好的,關鍵看落實。而此時的劉宋,已經很難再有當年劉裕時期的雄風了。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從內部來看,劉宋雖然國力有所提高,卻損失了一大批劉裕時期的北伐名將。如王鎮惡、沈田子、朱齡石、毛德祖等,不是在戰場中隕落,就是因爲年老而去世。到劉義隆準備北伐的時候,劉裕時期的名將就剩了一個檀道濟。沒有將才,還怎麼打仗呢?

而相比於名將的凋零,北方局勢的大變化纔是阻礙劉義隆北伐的最大攔路虎。劉裕北伐的時候,北方還是一片混亂:南燕、後秦、北魏、夏等國犬牙交錯各懷鬼胎,使得劉裕有機會能各個擊破;而到了劉義隆的時代,北魏不僅基本統一了北方,還有餘力北擊柔然、南侵劉宋,在劉義符執政期間甚至還奪取了河南三鎮。此時的北方,又豈是可以隨便攻略得手的?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實力此消彼長,本就已經不適合貿然北伐;而劉義隆個人的性格和辦事風格,更推動元嘉年間兩次北伐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前面說過,劉義隆很早就表現出了政治天賦,這是好事;然而早熟的代價必然是早衰。對政治手腕的過於迷信,使得劉義隆在軍事部署上不可避免地付出了無可挽回的代價。

劉義隆的兩次北伐,準備的都不夠充分,因爲這兩次北伐都是帶着賭氣的成分纔開展的——第一次是爲了報八年前劉義符時期被北魏入侵的仇,第二次則是爲了報第一次的仇。再加上自己自覺文治已經齊備、需要武功點綴,以及一堆大臣的附和,使得劉義隆下定決心北伐。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而在北伐的過程中,劉義隆也顯得準備不足。兩次北伐都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在克復河南四鎮以後既沒有繼續北上,也沒有增兵鞏固守備。而在將領的任用上,劉義隆更是私心頗重——他只重用自己的藩邸舊臣,對前朝舊將如檀道濟等人一開始只是雪藏,直到攤子收不了了纔不得不啓用老將們來擦屁股。這種方略指揮,又豈能打勝仗?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而到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劉義隆更是完完全全倉促上馬。在既無名將又無雄兵的基礎上,劉宋朝廷直接開始拉壯丁,甚至連廟裏的僧尼都要求還俗打仗。這樣的軍隊,又有什麼戰鬥力?也就無怪乎北魏大軍直接打到建康城下、逼得劉義隆戒嚴數月,最後目送着北魏大軍揚長而去了。

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說的大概就是劉義隆這種類型的指揮官。他本不是什麼軍事家的料,卻強行帶着自己的國家與當時的第一強國硬碰硬,一次不夠還要再來一次,將大臣們韜光養晦堅壁清野建議全部拋在腦後。最後的結果,也就只有人民遭受荼毒,三十年“元嘉之治”的成果一戰而亡,他自己也死在了自己的太子手裏。

開創盛世的偉大國君,只因執意跟最強國叫板,最後全部付之東流!

簡單地聊完了劉宋的前三位君主,讓我們把視線移到淮河以北,聊聊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故事裏無數次卻還沒好好聊一聊的北魏。不過,那就是明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