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禍國殃民,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之後,回到家鄉組建義軍。各路英豪在曹操發佈檄文之後,紛紛響應,要討伐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爲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羣雄見此,以討董爲名起兵,推舉袁紹爲盟主。最終董卓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聯軍決裂,形成羣雄割據的局面。開始了羣雄逐鹿的局面。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羣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中包括:

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袁術:同盟解散後,袁術得到孫策手中的傳國玉璽,稱帝於壽春。攻打呂布不成,卻反被呂布所破。曹操又會合呂布、劉備、孫策等討伐袁術。袁術大敗,逃到淮南。袁術奢侈過度,不懂體恤軍民,導致衆叛親離,于徐州北上路上吐血身亡。

韓馥: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爲皇帝。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爲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孔伷: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爲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中孔伷的事蹟較少,只《英雄記》提到他“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劉岱: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刺史劉岱打算派兵迎擊,鮑信勸阻說讓部隊養精蓄銳,先採取堅守。劉岱不採納鮑信的意見,堅持出戰,結果兵敗被殺。

王匡:董卓派遣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等數名朝廷重臣,攜帶詔書到河內郡,遊說駐守在當地的袁紹,袁紹不接受他們的遊說,派遣王匡收押他們進入牢獄。此後,胡母班與吳循、王瑰等人,同時被斬首。王匡雖是奉命行事,但還是讓胡母班的親屬感到不滿,於是找曹操達成聯手合作的協議,最終使王匡因他們的攻擊而去世。

張邈: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呂布爲兗州牧。後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於雍丘。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橋瑁:隨袁紹起兵討董卓,呂布至虎牢關,紹命瑁等八路諸侯迎敵。王匡軍敗,幸得瑁、袁遺兩軍皆至,救匡,布方退。後兗州太守劉岱,問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瑁,盡降其衆。

袁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前揚州刺史陳溫死,袁紹使袁遺領揚州,袁術擊破之。遺走至沛,爲兵所殺。

鮑信: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起義,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軍,鮑信拼死救出曹操後爲敵所殺。

孔融: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張超:廣陵太守。董卓弒帝,超從曹公檄文,起兵討卓。後隨兄邈投呂布,城爲曹公破,超自刎。

陶謙:曹操的父親經過徐州,謙欲結好太祖,遣部將張闓護送,闓貪財而殺嵩全家。後曹操討伐陶謙,謙請求孔融、劉備救援。後病篤,三請備治徐州。

馬騰:李傕、郭汜秉政,騰受獻帝詔,封徵西將軍,同韓遂討傕,因短糧,敗,退還西涼。后帝爲曹公劫,往許都,騰入朝,與董承受衣帶詔,回西涼備兵,密謀誅曹,然事敗,騰遂據西涼。曹公用荀攸計,假詔引騰入京,騰入,與侍郎黃奎並謀討曹,事泄,兵敗被殺。

公孫瓚:討伐戰之後退守北方,因冀州地與袁紹爭,交戰多次,終爲所敗,於易京樓中引火自焚。

張楊:諸侯軍散,楊還上黨。建安元年,天子還舊京,楊以糧迎道路,遂拜爲大司馬。後太祖攻呂布於下邳,楊欲救之,爲部將楊醜所殺。

孫堅:作爲諸侯聯軍的先鋒,表現得十分活躍,但因袁術存在私心,拒不發糧,而被董卓將華雄擊敗;後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駐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璽,遂起私心,藏匿玉璽返回,不料事情泄漏,因此與袁紹、劉表結仇。不久,孫堅在與劉表手下黃祖的交戰中,中埋伏而死。

袁紹:袁紹乃十八路諸侯盟主,董卓遷都於長安後,便引誘公孫瓚進攻冀州,隨後脅迫韓馥控制冀州。隨後爲擴大勢力範圍而相繼佔領青州、幷州。於殲滅公孫瓚之後平定幽州,於河北建立起龐大的勢力。爲與曹操一決雌雄,遣七十萬的兵越過黃河,之後卻於官渡之戰中被火燒烏巢,慘遭落敗。之後與曹操在倉亭決戰,敗歸後不久病死。

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奠定了魏國統一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