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羣雄割據一方,於是湧現出了一批有能之士,其中最享負盛名的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孫武,孫武作爲兵聖有着超強的才能,在戰場中更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尤其是柏舉之戰中,在孫武的計謀之下,三萬吳軍大勝二十萬楚軍,堪稱歷史上最經典的奇襲戰,就連伍子胥對孫武都佩服有嘉,同時此戰帶來的影響甚大,也奠定了吳國準備稱霸的基礎。

孫武和伍子胥可以說是吳國的一二號人物,自然也深受吳王的寵信,而楚國作爲春秋時期的霸主,其勢力不容小覷,但是隨着楚昭王即位之後,內部出現了問題還和周邊的唐蔡兩國不和,於是吳王向趁機討伐楚國,而孫武認爲以現在吳國的力量還不足以討伐楚國,孫武便向吳王建議,用少數的吳兵時常擾楚,待到楚軍大軍疲憊不堪之時,再派大軍伐楚,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六年的時間。

後來孫武見時機成熟,便向吳王提出了伐楚,而吳王闔閭則親自率領三萬吳軍前去,並和唐、蔡組成聯軍,當時吳軍善於水戰,但是作爲大將軍的孫武卻放棄水戰直接登陸,此舉也讓伍子胥非常的不解,孫武對伍子胥說道了兵貴神速的道理,楚軍知道我們必定走水路,而我們直接走陸路,楚軍一定料想不到,這樣就可以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果然孫武的此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孫武的大軍突然出現的時候,楚王這才慌了手腳,面對吳國的大軍楚王只好以舉國全部兵力抗敵,本來楚國的左司馬沈尹戍認爲如果想取勝的話,應讓令尹子常在正面設防進行防禦,自己則率領一部迂迴到吳軍的後部,這樣就可以形成夾攻之勢,此舉一定會大勝吳軍,但是令尹子常的下屬,則認爲如果沈尹戍夾攻成功,功勞自然就是沈尹戍的了,而子常則改變了計劃。

沒有等到沈尹戍形成夾攻之勢,便主動發起了攻擊,孫武見到此舉甚是歡喜,期間在孫武的率領之下,三次大勝子常的楚軍,無奈之下的子常只好重整楚軍,隨後吳軍和楚軍在柏軍形成了對持,而夫概認爲子常不得人心,如果現在一舉攻楚,必然獲得大勝,就這樣夫概率領五千人馬攻打楚營,隨即夫概的楚軍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子常也逃到了鄭國。

後來楚軍的主帥沈尹戍也被吳軍包圍,只好讓自己的部下突圍出去上報楚王,接下來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之下,又接連戰勝楚軍,而楚王得知以後便不顧忠臣的反對,帶着屬下逃走了,吳軍隨即也攻佔了郢都,最終吳軍取得了柏舉之戰的勝利,此戰的勝利也是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