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辣眼睛的抗日雷剧风头依然不减。曾经民族留下的伤痛被一次次用低劣的手法搬上银幕,无论片方还是部分观众却都乐此不疲。或许,“神剧”以这种表现形式能让观众享受到打洋鬼子的民族快感。可是,十四年抗战的对手如果是电视机那样弱,反倒是贬低了先烈的付出。

常言道,好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的,同样,好的抗战电影,都力图表现那段历史的艰难,通过影像去还原战争的残酷。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都坚持这一原则,比如姜文这部尘封已久的《鬼子来了》。电影讲述了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一拨村民看守俘虏,最后弄巧成拙惨遭屠村的故事。

第一次看,许多人会感觉怪怪的,以往的抗日影视阵容势力比较复杂,日军,国军,共军,平民,土匪,汉奸应有尽有。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鬼子来了》中只有平民和“鬼子”,简单的二元对立。

翻译官董汉臣不是普通汉奸,他是日军编制内的,剧情上没有形成单独的势力。国军只在片尾受降的时候出现,杀了为乡亲报仇的马大三,片中有关抗日的情节都没参与。我党的民兵,也只是在村民的讨论中出现过,从未露面,只捎话让处决俘虏。这样的安排,在之前同题材里可以说前所未见。

不仅如此,姜文还加入了神秘的角色,就是给挂甲台村民送来两个日军俘虏的人。那晚月黑风高,当事人马大三没看见神秘人的脸,神秘人不管怎么问,只说自己是“我”,这让观众和村民都摸不到头脑。

电影原著尤凤伟的小说《生存》里提到,抓俘虏看俘虏的都是民兵队,到了电影里却没了民兵什么事。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这部电影其实在做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抗日期间军队只是少数,平民才是大多数。在电影涉及的这段时空里,排除了其他因素,只有平民和鬼子正面对峙,就能看出这段反侵略的历史为何如此艰难。

让人感到奇怪的不仅是传统角色的缺失,还有电影色彩。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黑白胶片,直到最后十几年才有彩色。这跟他前一部全片彩色,结尾黑白设定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恰好是截然相反。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主角马大三之前愚昧的一生是灰暗的。在最后被斩首时,他的主观视角里的世界出现了色彩,他的头颅也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安排堪称精巧。

同样使用黑白镜头表现抗战的还有陆川的《南京,南京》。黑白镜头不仅仅是一种沉痛缅怀的感情倾向,也是表明了如实反映历史的态度。

因为黑白镜头的处理,电影里的光影显得尤其让人敏感,有两处精彩的投影就因此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村民隔着布帘审屋子里的俘虏,阳光从屋外照进来,从俘虏的角度来看,几个村民的形象就像皮影一般。几个村民早已露过脸没有必要再搞神秘,这样安排,就是为了泛指整个平民群体。

之后,日本老兵教新兵欺负中国农民的戏,同样是拍两人在地上的影子,同样的是在泛指侵华日军的情况。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虽然电影最大程度的简化了角色和剧情,可是它的野心很大,拍的是一个小小的花甲台村,想表达的却不限于此。在日军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国有无数个花甲台村在遭受磨难,而马大三生活的花甲台村只是剪影中的一支而已。

沉重的主题加上黑白的色调,电影却并不无趣。片子里加入了不少视觉奇观和让人感到新鲜的桥段来舒缓气氛。

比方说利用语言不通来制造考点。审犯人时,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用日语不断挑衅,翻译官董汉臣用汉语交代日军火力部署。两人一人一句交叉着节奏极快,完了还整齐地喘气。花屋以为翻译官在翻译他的话所以还对董汉臣表示赞许。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花屋为了激怒村民让董汉臣教自己用汉语骂人,董汉臣却教了一句“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你是我的儿”。说这句话时花屋以为是脏话,所以一脸挑衅顺着如此逗的话,场面一度很奇特。

电影里诸如此类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花屋小三郎想象中来杀自己的村民都像自己一样裹着被子拿着武士刀;村民里唯一的明白人老太爷一次次用夸张的表情告诫后辈“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刨坑埋了”;清朝侩子手拿腔拿调地故弄玄虚,把村民唬得跟着跑来跑去地看,自己却没把捆牢的鬼子杀死;以及结尾,马大三因为去战俘营报仇而被莫名其妙的斩首……

如果说第一次看电影是被姜文导演的魅力所吸引,那么几次看下来反而少了热闹,多了反思。

《鬼子来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当电影里只有一群手无寸铁的平民时,导演为我们揭示了战争如此艰难的原因。村民一面害怕鬼子,另一方面还尽力讨好,村里大婶昂着头说:“行的正,走的端”,鬼子不敢把她怎么样,麻地木对赤裸裸地侵略者抱有幻想。与那些电视剧里从没见过鬼子听战士讲几句话就坚定抗日的农民相比,不知要真实多少。这也就侧面说明了反侵略为什么持续了这么多年。

抗日雷剧始终有个无比矛盾的坑,那就是不断被抬高的抗日者能力和不断被弱化侵略者能力,与抗战打了十四年之久这一事实的尴尬对比。

那些优秀的抗日题材中影视作品,如《平原游击队》、《亮剑》等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会刻意弱化侵略者的战斗力,也不回避当年国家军事落后的事实。能成为经典的抗日故事,都是用血堆出以弱胜强的故事,而不是主角开挂虐杀低幼智商侵略者的故事。

或许,《鬼子来了》相比于抗日雷剧胡闹的表现,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对于本民族某些正常存在的劣根性有过多的夸大,而这也是正常的影视表现手法,从根本上说是最真实的反应。不过,从尊重还原历史整体立场来看,我们愿意相信这是只一次操作失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