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趙麗穎和馮紹峯出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

該劇通過古代官宦家庭少女盛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等,講述了一個家宅的興榮和古代禮教下的女性奮鬥傳奇故事。

很多人簡單粗暴地將它歸結爲“宅鬥劇”,也有不少人說它是“愛情劇”,然而,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大型家庭教育片。

我們常說,教育是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而這些種種,從《知否》中都能一一窺見!

01

九大育兒真相

(1)錯過孩子陪伴有效期,終身無法彌補

很受觸動的一幕是,明蘭受四姐姐和五姐姐的牽連,受到責罰。

一向不關心她的父親因受孔嬤嬤提點,才恍悟和愧疚對她一直以來的疏忽。

於是,在明蘭被責打之後,他追出來安慰她,然而,沒說幾句,就被林小娘的人叫走了。

明蘭的貼身侍女不甘心地抱怨:主君對小姐還沒幾句話呢,就又被別人喊走了。

明蘭垂下眼,又笑笑說:“不礙事,我需要他的時候已經過了”。

突然,心裏一陣發酸:小時候,你不陪我,長大後,我也就不需要你了。

每個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父母陪伴和進入她們世界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這是成長規律,一個無法抗衡的客觀存在。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在被孩子需要的時候好好陪伴,花期有限,別等錯過了花期再遺憾和愧疚。

(2)多孩家庭,父母偏心,必有孩子心生惡念;

盛家有6個孩子,林小娘受寵,她所生的孩子自然得到父親更多的關注和愛。

然而,正因爲父親的偏心,導致孩子們之間明爭暗鬥,心生嫉妒。

比如如蘭和墨蘭,從小鬥到大。墨蘭更因想要守住獨寵,常常誣陷妹妹們。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擔心分得少,但擔心分得不公平。而這種擔憂,幾乎存在每一個多孩家庭中。

有了偏愛,就催生了擔憂;有了擔憂,必定會有爭奪。有了爭奪,必生惡念。

因此,希望所有多孩家庭的父母不管心裏偏愛誰,行爲上必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3)帶有偏見,必無法聽到子女真實的心聲;

墨蘭陷害如蘭和明蘭在大廳出醜,損壞盛家臉面。父親憤怒她們太丟人,狠狠處罰她們。

如蘭不服氣,與父親爭辯,結果處罰加重。

事後,如蘭指責明蘭不幫她一起辯解,明蘭無奈地說:五姐姐,你說那麼多,父親可有一個字信了嗎?我給你作證,父親又有一個字信了嗎?五姐姐是舒服日子過慣了,可我打小就知道,形勢比人強。無論怎麼說,父親都要信人家的,說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偏見、不信任,常以自己的主觀意見來曲解孩子的意思,那麼漸漸地,孩子的想法和心聲就不願意說了,更不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在教育中先學會信任孩子,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並認真傾聽,而不是一上來就判刑。

(4)不讓孩子承擔,孩子永遠長不大;

林小娘爲了爭寵,常把孩子塑造出很完美的形象。在子女犯錯的時候,她總是巧舌彈簧地爲子女遮蓋和開脫罪過。

於是,女兒也學會了爲逃避責任胡話張口就來,兒子則懦弱輕言放棄。

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個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應該是敢於承擔責任。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多點遠見,爲孩子謀計深遠,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讓他們承擔行爲的後果,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5)挫折教育,讓孩子更堅韌,也更能自我保護;

王大娘子,出身高貴,從小錦衣玉食,沒受過什麼挫折和委屈。於是,形成了凡事難忍,脾氣一點就着的性格。

也正因如此,她常常在林小娘出差錯的時候,不懂得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更不懂得保護自己,反倒常被反咬一口。

反觀明蘭,因從小喫過苦,受過挫折,從而性格堅韌,做事妥帖周全,思慮深遠。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人的成長只有喫過苦,才能懂得珍惜;只有受過傷,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適當給予孩子挫折教育,纔是對他最大的負責。

(6)母親的素養,決定孩子的品德

王大娘子雖然任性,但是品性純良,她的幾個孩子也都心善。

而林小娘,外表柔弱,內心齷齪功利,她的孩子也就學會看人下菜碟。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一文中說:孩子道德發展的源泉在於母親的智慧 、情感和內心的激情 ,人在自己的道德發展中變得如何,決定於有什麼樣的母親。

因此,希望所有母親都能以身作則,給予孩子優良的品德,爲孩子的人生走勢和走向奠定基礎。

(7)父母的格局和眼界,決定孩子的命運;

明蘭和小公爺互相愛慕,祖母和父親深知小公爺出身和門第過高,他的母親平寧郡主肯定不同意這門婚事。

如果執意在一起,當然能成,可是往後幾十年註定會喫盡苦頭,謹小慎微。

於是,他們都把利弊分析給明蘭,勸她別往火坑跳;

然而,林小娘沒有這樣的格局和眼界,看到的只是高攀門第,臉上有光。於是,不顧夫君的反對,總是慫恿女兒墨蘭去勾引權貴公子,不折手段地要攀高枝,而這也給墨蘭的婚姻悲劇埋下了隱患。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因爲你的格局和眼界,就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也決定了孩子命運的走向。

(8)隔代教育PK親子教育哪個好?取決於撫養者是什麼人;

華蘭和明蘭都是祖母帶大的孩子,她們性格隱忍、穩妥、聰慧、顧全大局;而墨蘭和如蘭均在自己生母身邊長大,她們性格任性、自我、情緒容易失控。

而細究祖母、林小娘和王大娘子的性格,就不難看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格滲透。

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哪個好?取決於撫養者是什麼人。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銘記: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他成爲什麼人,那麼,你就去成爲什麼人。

(9)家不和,兒女命運必曲折;

無論盛家還是顧家,因爲家不和、糾紛多,幾乎所有孩子的命運都遭受過磨難,或來自親情、或來自婚姻,甚至阻礙了事業······

所謂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和,子女才能健康成長,也能從容迎接未來。

因此,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相親相愛,讓孩子有安全感,讓他內心有愛、有善、有力量。家和安康,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02

送給所有原生家庭有缺陷的人

講到這裏,或許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抱怨父母不懂以上九大育兒真相而給自己的成長帶來了太多的阻礙和挫折。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明蘭在表現出依賴祖母時,祖母告訴她:你要爲自己做主。無論靠我,靠夫婿或將來靠子女,你都只能靠一時,只有靠自己,才能靠一世。

聽了這話,明蘭懂得了要自立的意義——一方面,要獨立,有主見,萬事學會自己拿主意;另一方面,是要學會自己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學會自救,找到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東野圭吾曾在《時生》中無奈感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家庭教育的確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但真正決定你一生的是自我教育。

無論如何,別抱怨,要自立!

願你在自立中,三冬暖,春不寒,天黑有燈,下雨有傘!更願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被世界溫柔相待!

文章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