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造假又有創新舉措,廣大特材直接篡改同行業的研發數據

來源:投資有道

近日,交控科技在問詢回覆中擅自多處修改了招股說明書中有關經營數據、業務與技術、管理層分析等信息披露數據和內容,並由此同步多處修改了上交所問詢問題中引述的招股說明書相關內容,證監會因此處罰了中金證券的保代,交控科技也成爲了科創板處罰第一單。但是面對註冊制的誘惑,造假公司顯然沒有因此就消失。

我們最近研究了一家公司,它的造假手段非常隱蔽,爲了讓自己的研發數據與同行相比好看一點,它就直接篡改同行公司的數據,以此提高了自己的“含科量”。這家公司就是廣大特材,它是一家特種鋼生產企業,產品供應包括風電、高鐵等多個行業。2019年4月10日,廣大特材遞交了科創板申請材料獲得受理,已經進行了第一輪問詢回覆。

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我們的眼睛,經過仔細覈對,這個隱蔽的作假手段還是被我們發現了。希望其它科創板公司引以爲戒,趕緊回去對對招股書,如果有這種情況就趕緊向上海交易所老實承認,不要等到我們來一家家曝光了。

研發實力存疑,篡改可比公司數據

張家港廣大特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廣大特材,以下簡稱公司)是一家以高品質特種合金材料爲核心業務的企業,主要產品有齒輪鋼、模具鋼、特種不鏽鋼及風電、軌道交通精密機械件等。

廣大特材在2016-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爲6.92億元、9.13億元和12.85億元,實現歸屬淨利潤4,773.52萬元、8,641.55萬元、1.34億元,從經營業績上看錶現不錯。但是進入科創板上市不能光看營收及利潤的成長性,還要看技術實力和研發投入的情況。

廣大特材的研發數據並不如業績表現亮眼,2016年-2018年報告期內,合併報表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02%、2.78%、3.28%,母公司報表中研發投入比例爲3.39%、3.31%、3.42%,僅僅達到高新技術企業標準的最低線附近。

可能正是因爲對研發方面投入不足,廣大特材爲了在招股書中遮掩,從而篡改了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數據。

廣大特材在招股書中將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ST撫鋼,證券代碼:600399.SH)及北京鋼研高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鋼研高納,證券代碼:300034.SZ)作爲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進行了比較。招股書中披露,ST撫鋼研發費用比例分別爲3.79%、3.67%、4.92%,鋼研高納研發費用比例4.21%、3.01%、5.16%。

但是經過我們查詢鋼研高納往年披露的年度報告,2016年—2018年鋼研高納研發費用投入比例分別爲4.21%、5.44%、6.52%。這就與廣大特材科創板招股書中的披露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只有2016年均爲4.21%,數據是一致的。但是2017年及2018年披露的研發數據與廣大特材披露的數據明顯不符。

(下圖來源自鋼研高納2018年年度報告研發投入情況)

根據鋼研高納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其研發費用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爲5.44%,廣大特材的招股書上鋼研高納這個數字變成了3.01%,差異明顯,而且我們並沒有在鋼研高納2017年年度報告中發現3.01%這個數字。

鋼研高納2018年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爲6.52%,到了廣大特材的招股書中怎麼就變成了5.16%了,也是明顯不對。但是,這個5.16%的數據在鋼研高納2018年年度報告中也有,只是在的母公司利潤表中,鋼研高納母公司2018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爲5.16%。所以,歸納起來,廣大特材招股書中的鋼研高納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的相關數據是這樣的情況:2016年是合併報表數據,真實的;2017年是虛假數據,沒有任何來源;2018年是將母公司報表數據當作合併報表數據使用,屬於移花接木型造假。從這種多樣化的造假手段、真假參半的手法也可以看出,公司的招股書還真是下了一點功夫的。

大量向自然人採購,公司內控成問題

廣大特材不是農業企業,向自然人採購,尤其是向關聯的自然人採購應該是極不正常的經營行爲,說明公司的內控或存在問題。

根據廣大特材對自身的業務描述,其主要採購的原材料爲廢鋼及鎳、鉬、鉻等金屬材料,2018年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15.07億,總採購金額也達到了11.62億元,業務規模已經不小,卻依然存在從個人手中採購所需原材料的情形。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8年廣大特材從自然人供應商李滿興個人手中採購了3,628.58萬元原材料,同一年度內,又從另一個主要自然人供應商王彬彬處採購了699.82萬元的原材料,兩者合計採購金額高達4,328.40萬元,佔當期公司採購總額之比爲4.33%,已經不太小,佔當期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之比爲10.23%,佔比更爲明顯。作爲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報告期內與若干個人發生成百萬、上千萬元的採購,公司的內控制度比較令人擔憂。

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廣大特材向自然人供應商採購鉅額原材料,還有就是這些自然人又與某些公司供應商沒有理由的混雜一起。上述公司向王彬彬採購原材料的事項是與另外一家供應商海安縣騰飛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安再生”)合併進行披露的,由海安再生及王彬彬個人兩部分採購組成,2018年其採購金額分別爲7,402.68萬元及699.82萬元。但是根據我們通過第三方工商信息網站查詢到的信息,海安再生的股東爲陸蘭英及常留章,王彬彬並不是該公司股東,也不是該公司的主要人員。經過我們查詢發現,在海安再生股東陸蘭英參股的南通邁騰金屬鑄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通邁騰”)中,王彬彬、陸蘭英爲股東,王彬彬擔任南通邁騰法人及執行董事。王彬彬作爲南通邁騰的大股東,卻並未以公司名義向廣大特材出售原材料,實在比較莫名。而且,哪怕王彬彬以個人名義向廣大特材出售原材料了,又爲何在招股書上與彼此沒有控股關係的海安再生合併披露,並且由此躋身前五大供應商之列?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下圖來源自廣大特材科創板招股書)

關聯交易混亂,或涉嫌利益輸送

除了上述向非關聯方自然人採購原材料之外,在報告期初的2016年,廣大特材更是從關聯方個人進行過原材料採購,而且該關聯方還與公司存在多項涉及財務不規範性的資金往來。

(下圖來源自廣大特材科創板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中的介紹,繆敘榮是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繆利惠的親屬,並且在2016年從繆敘榮個人手中採購了1,995.48萬元原材料,同樣存在財務內控不當的問題。

此外,2016年廣大特材從繆敘榮處拆入了1,000萬元,又拆出1,000萬元,但是招股書並未提及公司向繆敘榮及李明華支付資金佔用費的情形,引人質疑。

繆敘榮在2016年及2017年還存在爲廣大特材代付款項的行爲,2016年及2017年,繆敘榮分別爲廣大特材代爲支付了311.57萬元、273.78萬元款項。

廣大特材稱,2016-2017年存在關聯方繆敘榮代公司支付相關款項情形,主要涉及代支付票據貼現款、部分銷售報銷款以及部分人員工資款等,廣大特材相當於變相承認了報告期內存在不規範的財務處理。

廣大特材通過繆敘榮個人賬戶進行支付和採購的行爲實在讓人擔憂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背後可能存在着直接的利益輸送,這也讓人懷疑繆敘榮是否只是一個用於違規財務處理的“橡皮圖章”?

科創板雖然對上市企業的標準相對其他市場有一些放鬆,但是放鬆的也只是財務指標要求,對於上市企業的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與上市公司是一致的,不存在放鬆。

產銷率下降,經營或遇到瓶頸

研發投入在同行業中並不突出,內部治理和關聯交易存在不少問題,廣大特材唯一剩下的一個亮點就是看似不錯的營收和盈利增長能力。

廣大特材在2016-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達6.92億元、9.13億元和12.85億元,實現歸屬淨利潤4,773.52萬元、8,641.55萬元、1.34億元,這個業績表現已經堪比一些中小板及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也不錯。

但是,廣大特材經營業績就如紙面上這麼優秀嗎?

2016-2018年廣大特材產銷率分別爲103.88%、99.05%、92.94%,持續顯著下滑,累計跌幅近11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的產銷率下滑尤爲明顯,同比跌幅達6.11個百分點。

而2018年存貨中的庫存商品也出現了異常。2016年-2018年末,庫存商品餘額分別爲1.80億元、1.79億元、2.88億元,顯著增長,累計增幅爲60.00%。其中2018年末,庫存商品同比增長了60.89%,漲幅竟然高於三年報告期內的累計增幅,影響非常明顯。

2018年度,廣大特材的產銷率顯著下滑,同時庫存商品又同比大漲,很可能已經出現了庫存積壓的滯銷情形,該公司主營業務的未來發展前景可能並不樂觀。

這是否可能是廣大特材在2018年底突擊備貨,從而導致庫存商品顯著增加呢?

在招股書中廣大特材解釋稱2018年期末在手訂單金額保持較高水平,據此增加了生產,因此產成品金額同比增加,但是招股書中既未披露2018年末在手訂單的詳細情況,也未披露相應的庫存覆蓋率,引人質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