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鈔票上蓋“行長之章”,表明發行銀行負責人以其個人身份和地位對外界保證,鈔票具有真實的價值。問題來了,爲什麼以前銀行要在鈔票上蓋上銀行負責人印章呢。

印章在各國文化裏都是個人身份和信用的意思。在鈔票上蓋“行長之章”,表明發行銀行負責人以其個人身份和地位對外界保證,鈔票具有真實的價值。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當時的印章是“總經理章”和“副總經理章”,其含義不言自明。第一任央行行長是南漢宸,當時還稱爲“總經理”。從第二套人民幣到第四套人民幣,當時不僅有“行長之章”,還有“副行長章”。到第五套人民幣,“副行長章”也沒有,只剩“行長之章”。在鈔票上蓋有銀行負責人的印章,乃是淵遠流長的銀行文化。

問題來了,爲什麼以前銀行要在鈔票上蓋上銀行負責人印章呢?它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明白鈔票誕生之初,人們對它的理解。

紙鈔最早誕生在中國北宋時期,當時稱交子。當時一些富商爲解決銅鐵錢流通不便的問題,就發明了紙幣,用來代替銅鐵錢流通。紙鈔相當於金屬貨幣的憑證,它本身沒有獨立價值,它被人們接受完全取決於紙面上載有的金屬貨幣量。

現存最早的宋代交子上,就寫着這幾字:“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 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也就是說,這張紙鈔除了不能在四川行使外,各州府都能接受。憑此鈔票可以向主管人員提取770貫錢。交子背面就是官方印章,既是爲防僞,也是用用個人信用來保證:這張鈔票真實有效,不是廢紙。在那個時代,鈔票相當於契約——手持鈔票者,即擁有對印章者的貨幣提取權。

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金屬貨幣的價值,很難相信鈔票的價值。紙鈔必須被賦予信用,才能真正流通。紙鈔的契約化本質,就要在外觀顯示出來:國庫蓋章、政府蓋章,個人蓋章,這些都是賦予鈔票信用的方法。它必須告訴人們,這張鈔票是有人爲它信用保證。沒有簽字蓋章的鈔票,通常會被視爲一文不值。

這樣的現象在全世界都一樣。最早的英鎊鈔票,是英格蘭銀行保證下的等額黃金支付券。最初的英鎊都標註“銀行會保證根據存款人命令,向持票據來銀行要求支付的人支付等額黃金”,上面也有銀行負責人的姓名。金本位崩潰後,“等額黃金”字樣消失,變成“保證隨時向持票來行的人支付”的字樣。直到現在,英鎊上還有英格蘭銀行行長的簽名。現在港幣紙鈔上也有“憑票即付”字樣,並有香港金管局領導人簽名。

現在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鈔票的本質,上面的簽名像化石一樣提醒着:鈔票的起源,以及它的真實價值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