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晓棠于昨天写下的追忆好友王丹凤的文字:

左图为王晓棠,右图为王丹凤。

  歌星罗文曾在1981年接受香港报纸采访时说:“从前在广州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分成两派。一派迷王丹凤,另一派迷王晓棠。我是王丹凤迷,我的偶像就是王丹凤。凡是她演的电影,如《护士日记》《海魂》《家》等片,我上映一部看一部,《v》我都看了三遍,那首插曲‘小燕子’我都背出来了,至今还能从头到尾唱下来。”

左图为王晓棠,右图为王丹凤。

  如今,一代女神王丹凤斯人已去。文汇经作者授权独家刊发王丹凤的好友、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写于今晨的追忆文章《有得盼》。让我们一起通过王晓棠的文字,缅怀故人的音容笑貌。

  有得盼

  文/王晓棠

  5月3日晨,好友电话告我,王丹凤去世了。

  我的心一紧。

  有她在,就有得盼。

  盼什么?

  盼她的叮咛,嘱托。

  她在上海,我在北京,这份“盼”是怎么建成?

  是1976年之后,在几次全国文艺界大会间建立的。一见如故,相知恨晚。临分手,她说,这是我的地址、电话,你到上海一定要来。

  王丹凤与项堃主演电影《玉色蝴蝶》。

  是,我去沪,但凡有空,定去看她。

1997年王晓棠携影片《大转折》和团队,赴香港首映。(作者本人供图)

  1997年9月18日,我携影片《大转折》和团队,赴香港首映。这是当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电影界的大动作,举办了盛大的首映礼,诚邀丹凤姐和柳和清先生莅会(照片共五张)。仪式结束,她说,改天请你们团队到“功德林”来。

1997年柳和清、王丹凤夫妇与王晓棠访问香港时合影。(作者本人供图)

  我们十人欣欣然前往“功德林上海素食馆”,受到盛情款待,众家弟兄久久不忘。

左为王丹凤,右为王晓棠。(作者本人供图)

左二为王晓棠,左三为王丹凤。(作者本人供图)

  2003年初,经中央批准,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建,铁定2005年12月28日,中国电影一百周年之际开馆迎宾。工程、布展,极其繁浩。我是专家组成员,在第四厅(1949——1978)中要设一亮点,一百尊影片里的人物塑像。定王丹凤的人物形象是《护士日记》中的主人公简素华。丹凤姐在电话中说,你们去天津泥人张那里审定人物模型,你替我好好看看,把把关。

  王丹凤(左)在电影《护士日记》中饰演主人公简素华。

  2009年,上影厂建厂60周年大庆,我赴会致贺,见到丹凤姐。转天,她电话找我,想邀八九个来沪的同行聚一聚,说,你替我办吧,要邀的人,代我请一请。我欣然领命。温馨的午宴上,杨在葆说了一句话:上海的演员里头,丹凤是事儿最少的。闻者喝彩。

  王丹凤在电影《新渔光曲》中饰演渔家女。

  2013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王丹凤终身成就奖。因会场远在青岛,88岁的丹凤委托家人代领奖。会议结束那晚,一个女孩到餐桌边找我:我是王丹凤的女儿,妈妈告诉我,到青岛一定要替她看看你。能得到丹凤姐诚挚的惦念与信任,我感到熨贴。

  倘若她不于5月2日展翅而去,我只会把这些珍珠粒深藏着,像孩提时存心爱之物,不示予人。

  2017年,93岁的王丹凤获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如今她去了,我没得盼了吗?

  不,不。昨天,5月5日,立夏之日,我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告诉两位年轻的女编导,王丹凤是如何的善良。她的美丽,世人公认,可她的善超过她的美。善是大情怀,包含着真与悲悯,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晶莹的智慧。我从两个年轻女编导的眸子里看到,她们将我的赞佩照单全收。

  春天最后一缕风,托起丹凤远去,也会将她的真善美,播扬四海,五洲芳菲。

  我更有得盼。

  2018年5月6日,晨于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