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阿飛醬 8 月 26 日深圳報道

現在學習少兒編程的孩子越來越多,學習效果除了課後作業,還能如何檢驗?

芥末堆記者蒐集了一些公立校老師、培訓機構老師和計算機從業者的意見,整理歸納了一份少兒編程(信息技術)比賽指南供你參考。

與升學掛鉤的國字號青少年信息技術比賽

2000 年,是鄧小平同志發表 "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 的重要指示 16 週年,爲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在時任教育部常務副部長呂副源的倡導下,教育部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 全國中小學生電腦製作活動 "。截至今年,這個比賽已經舉辦了 18 屆,活動一般由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二司指導,中央電化教育館等單位主辦。

(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官網圖片)

全國中小學生電腦製作活動覆蓋了小學到高中(包括中職)階段,參賽者年齡跨度較大。比賽分爲評選、創客、競賽三個項目,評選項目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設計電子報、網頁設計、Flash 動畫,APP 製作等各式參賽作品。創客項目是 2017 年新增的項目,包括 3D 打印,Arduino,2017 年這個項目只面向初中組和高中組,2018 年小學組也被納入其中。第三類是機器人競賽,參賽者可選擇製作各種形式的機器人活動,例如機器人籃球、機器人滅火等。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面向全國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綜合性科技競賽。這項比賽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共同主辦,從 1982 年至今,已經舉辦了 33 屆比賽。創新大賽分爲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兩大活動板塊,青少年競賽部分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活動展示包括優秀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展、青少年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展。另外,大賽還專門針對輔導員開設了競賽活動板塊和輔導員論壇。

(第 33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另一類含金量較高的是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系列比賽。包括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由中國計算機學會統一組織,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以各省市爲單位舉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試卷,面向初中、高中和中等專業的學生,自 1995 年至 2017 年已經舉辦過 23 次。比賽分爲普及組和提高組,分別面向初中和高中,難度不同。比賽階段分爲初賽和複賽,初賽通過筆試檢驗學生的基礎計算機知識,考察知識面的廣度。複賽爲程序設計,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編程設計能力等。在複賽獲得名次的選手,通過校內推薦,中考有減分錄取優勢。高考可以獲得部分學校的自主招生名額,也可以作爲省代表隊成員參加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 NOI ) 及夏令營比賽。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則是全國性質含金量最高的比賽,每年經各省選拔產生 5 名選手參賽。有趣的是,NOI 規定團隊中必須有一名女生隊員,如果沒有,這個名額就要作廢,據說是爲了提高女生參與信息學科比賽的參與度。 NOI 的含金量除了體現在比賽的高難度之外,還表現在各高校的認可。獲獎者往往會成爲各個學校爭搶的對象 ,中考生可以憑藉科技特長生的身份保送或減分進入高中。獲得銅牌以上的高考生可獲得自主招生名額和大學保送資格。

(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官網)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是 NOI 的擴大賽,和 NOI 同期舉行,針對初中生和高中生。採取的是與 NOI 相同的賽制,獲獎選手會獲得由中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的成績證明,這個證明得到許多國內一流大學的認可,但不具備保送資格。如果參賽選手同時獲得 NOIP 聯賽省一等獎的話,可以在夏令營中參與現場免試錄取和高校自主招生。

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是國際級別的中學生信息學科競賽,首屆 IOI 比賽於 1989 年在保加利亞舉行。選手以個人爲單位參加比賽,每個國家最多可以選派 4 名選手參賽。參賽選手可採用 C,C++,Pascal、Python、Java 等參賽語言來設計計算機程序,解決算法問題。

科技公司舉辦的高含金量比賽

除了專門針對青少年的各類比賽,知名科技公司也會舉辦各類信息技術大賽。這類比賽往往會提供工作、實習機會及數量可觀的現金獎勵,因此會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計算機人才匯聚一堂,這類比賽往往競爭大,含金量也較高。無論是學生還是專業的計算機人士,都能在備賽和比賽的過程中獲益良多。

Google 編程挑戰賽創辦於 2003 年,成立目標是爲 Google 選拔頂尖的工程人才。這項比賽對參賽者的年齡並沒有特別嚴格的限制,只要年滿 13 週歲即可。比賽的內容是在特定時間內使用任意編程語言和開發環境來解決特定的算法問題。被稱爲 " 中國大學生編程第一人 "、現小馬智行(Pony.ai)創始人樓天城曾於 2008、2009 年兩次獲得這項比賽的全球冠軍。

( Google 編程挑戰賽官網圖片)

同樣是在 2003 年,微軟也首次舉辦了" 創新杯 " 全球學生科技大賽,致力於將學生的創意通過技術平臺轉變爲商業現實。至今已經舉辦了 15 屆比賽,吸引了來自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200 萬年齡超過 16 歲的參賽者。比賽通過項目的概念、創新性、執行、可行性來評定成績。參賽選手必須使用 Windows Azure 或者其它微軟技術作爲技術支持和平臺。優勝選手將獲得微軟提供的豐厚獎金和實習、工作機會。

(微軟 " 創新杯 " 全球學生科技大賽官網圖片)

2005 年,百度發起了面對中國高校學生和編程愛好者的程序設計大賽——" 百度之星 " 程序設計大賽,這個被視爲國內程序員的 " 造星工場 " 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三屆,旨在爲廣大程序設計愛好者搭建一個比試身手、切磋交流的平臺,優勝者會獲得百度的現金獎勵和實習機會。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 ( ACM-ICPC ) 是由國際計算機協會(ACM)舉辦的大學級別最高的腦力競賽,擁有 " 程序設計的奧林匹克 " 的尊稱,是每一個計算機學子心中最高的競技殿堂。從 1977 年舉辦首次總決賽以來,ACM 程序設計大賽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比賽要求在校大學生以團隊的形式代表學校參賽,每隊由至多 3 名成員組成,參賽隊員必須在 5 小時內編完程序並進行測試和調試。大賽倡導在高強度的比賽下挑戰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策略制定和腦力,從而挑選和發掘世界上最優秀的程序設計人才,因此這場比賽無論對學生的腦力、體力和意志力,都形成了不小的挑戰。

(ACM-ICPC 中國賽區邀請賽官網圖)

專業網站裏的各類比賽

專業網站也會舉辦各種編程、算法比賽,目的是爲計算機專業人士或愛好者提供交流技術、促進人才成長的平臺。

Topcoder是一個專門服務編程者的網站,也可以稱爲專門爲程序設計比賽而生的網站。TopCoder 每年除了舉辦一年一次的 multiple-match 錦標賽以外,每月還會舉辦兩到三次的常規在線比賽,參賽的程序員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用編程語言,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三道不同難度的題目,根據比賽結果對參賽者進行排名。在這個比賽中,參賽者可以和來自全世界的程序員比拼,解決複雜多樣的算法問題,排名較高的優勝者會獲得現金獎勵和榮譽獎勵。

Oxcoder 猿圈是國內一個互聯網技術人才服務平臺,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技術人員測評服務商。除了幫企業招聘優秀的程序員,猿圈也會舉辦一些在線程序比賽。猿圈獨創了一套服務器,參賽者只要完成題目,服務器會根據參賽者的程序執行情況識別其編程水平,同時分析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幫助參賽者對自己的知識系統查漏補缺。

後記:做這個整理的想法源於現場觀看了一場中小學編程比賽。現場的孩子們都剛開始學習編程,但記者從他們講自己設計思路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對編程、計算機的熱愛,感受到設計程序,修復 bug 帶給他們的興奮,而不是一心想通過比賽拿到名次。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無論是青少年、大學生和技術愛好者,參加幾次含金量高的信息技術比賽,獲得幾個或大或小的名次,也許會對他們學業、職業有一定的幫助。但是,能讓這些人持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絕對不是名次、獎金的誘惑,而是處於內心對信息技術的熱愛,讓他們通過比賽不斷在學習的路上 " 打怪升級 "。感受思考的魅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大概纔是各類比賽的意義所在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