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晕"的症状,先不要惊慌失措。由于眩晕发作时,令人痛苦不堪,过后还会产生心理恐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一旦发生眩晕,应卧床休息,以免身体失去平衡后摔倒造成不必要的外伤性损伤,同时卧床后运动减少,可减轻对前庭器的刺激,从而减少眩晕的发作,减轻眩晕的程度。

  同时针对眩晕,积极进行对症治疗,眩晕发作期控制水盐摄入;防治并发症;预防跌伤等镇静、抗晕剂,如安定、眩晕灵胶囊;改善血液循环药,如敏使朗;抗胆碱能制剂,如莨宕碱;脱水利尿剂。如速尿病因明确者,进行相应处理,如抗感染、手术、手法复位等理疗、体疗,重点加强平衡功能的锻炼减免诱因;增强体质;药物预防(如眩晕灵胶囊等)眩晕发作时,患者感觉自身和周围物体在不停地旋转,站不住、坐不稳,不自主的双眼紧闭,伴恶心、呕吐,特别是首次发作的患者对这种从来未曾见过的异常现象十分恐惧,周围亲友见其脸色苍白、静卧不语等也紧张不知所措。

眩晕症治疗小妙招

眩晕症发作怎么办

  其实,眩晕本身并非致命性病症,此时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和周围人群不要紧张,在未到医院治疗前先做好以下几件事:

  1.让患者在安静、避光的室内采取最舒适的体位睡下,松解衣领及裤带,尽量少搬动,特别是避免头部转动。如需转运宜用担架或救护车,让患者躺下,使头颈制动,以减少恶心、呕吐。

  2.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反流气管而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对恶心、呕吐较剧者可用手指揉压其双侧合谷和足三里穴。

  采用外治法能够有效防治眩晕:

  敷足疗法:吴茱萸20g,牡桂2g,共研成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觉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日早晨取下,连续3至5回。或者取吴茱萸适量的,研成细末,用米醋或者凡士林适量的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天1换,连续10至15日。可引热下行,比较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脸面潮红。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g,研成细末,加清水适量的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回,连续3至5日。可健脾益气,比较适用于气血亏虚所导致的眩晕。

  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成细末,装入布袋里,当枕芯用,连续1至2月。可清热平肝,比较适用于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

  穴敷疗法:蓖麻仁、生半夏各同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回,连续2至3日。可化痰除湿,比较适用于痰湿眩晕,通常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降低。

眩晕症治疗小妙招

眩晕症的治疗

  眩晕症反复发作需辨因施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精髓,护理上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辩证施护,注意患者的心理调护及情志、饮食护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中医辩证将眩晕分为四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痰浊中阻型、肾精不足型。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是由"风、火、痰、虚"等原因引起,多与"肝、心、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急性发作时常以风火、风痰上扰为主,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首当健脾燥湿,平肝抑阳,祛痰开窍,益气定眩。

  三眩定晕汤组方是在总结医学诸家对眩晕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发掘古方、验方治疗眩晕症的经验,有机组合化裁而成。

  基础方:天麻、丹参、白术、半夏、陈皮、川芎、鸡血藤、杜仲、茯苓、葛根等十多味。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白芍、黄芩;气血亏虚型加晒参、当归、黄芪;痰浊中阻型加胆星、厚朴、石菖蒲;肾精不足型加熟地、山茱萸、龟板。

  三眩定晕汤方剂加减辩证施治,具有益肝、补肾、健脾、利湿、和胃、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恶心、呕吐、耳鸣、头胀、眩晕等症状。在总结医学诸家对眩晕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发掘古方、验方治疗眩晕症的经验,有机组合化裁而成,即针对以上四种病理变化而应用。

  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将所有药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它同类中西药物。

眩晕症治疗小妙招

三眩定晕汤辩证治疗眩晕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