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大小小31支樂隊,集結在綜藝《樂隊的夏天》節目中,現場還一派peace and love,確實,和馬東說的一樣,太難得了。音樂節扎堆舉辦,但與受衆還是有着天然門檻,把更多的觀衆拉進現場,瞭解樂隊文化和樂隊音樂應該是節目的初衷之一。

作者 | 珊迪

編輯 | 阿筆

這個夏天,不僅僅只有“唱、跳、rap和籃球”,還有和熱浪更配的樂隊。

“保鏢配好了嗎?”

很顯然,高曉松多慮了。

大大小小31支樂隊,集結在綜藝《樂隊的夏天》節目中,現場還一派peace and love,確實,和馬東說的一樣,太難得了。

這檔號稱歷時8個月的原創音樂節目,在1000多支樂隊中選出31支樂隊現場PK,第一輪就要淘汰16支樂隊,最終選出這個夏天,中國樂隊的HOT5。樂隊PK+樂迷科普,這一次,馬東帶領米未,將焦點從“辯論”轉移到了“樂隊”。

節目開播後,愛奇藝最高熱度6118,全網最高熱度67.29,截至發稿,綜藝排名第8位,豆瓣評分7.2。這樣的一個開播數據,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樂隊的夏天》若想像各大音樂節那樣如火如荼地進行,恐怕還得來一波“醫療救助”。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樂隊的夏天》?不,分明是樂迷的夏天

“這次我們不做奇葩說了。”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如果把每一個環節拆分開來看,《樂隊的夏天》能否重塑中國樂隊行業,吸引新樂迷,讓樂隊出圈,或許可以窺探一二。

第一,開場互投的15分鐘,像是一場大型中國樂隊之間的見面會。不屬於偶像選秀節目互投選C,也不同於《我是唱作人》demo互投展示音樂風格,《樂隊的夏天》投票規則,是樂隊資歷和相互之間人氣的檢驗。

投票的背後,也是節目組對於參賽樂隊的一個小介紹,畢竟,還要照顧到大部分不瞭解樂隊行業的觀衆。想來,這也是《樂隊的夏天》爲實現吸引新樂迷,邁出的第一步。從樂隊出發,幫助他們收穫與他們能力相匹配的大衆認知度和影響力。

第二,花式訪談。整期節目,幾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訪談對話中進行。不免令人猜想,這到底是一檔樂隊競技類節目還是一檔訪談節目。

場外比錯金屬禮,場內的“超級音癡”人設,節目的“臺柱子”馬東,訪談的54分鐘裏,佔據了80%的畫面。顯然,他們想通過馬東的“小白”人設,塑造一條樂迷養成線。但首期節目中,有些用力過猛,一不小心,成了羣嘲的”小丑“。

此外,訪談部分的過多,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看體驗。豆瓣網友阿K~!直言:“這是個音樂節目,不是個尬聊節目,OK?這個節目的主角應當是音樂本身而不是馬東本人好吧。”在我們看來,訪談應該是塑造樂隊形象的輔助,而非喧賓奪主。反觀隔壁《Super Band》,流程簡單,重點展示選手的業務能力,樂隊氛圍明顯好很多,整期即純享。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第三,畫面科普。專業音樂人評價該節目“樂隊的風格也涉及了近乎所有風格,我想也是想改觀大衆一提到樂隊就是搖滾的誤區。從流行搖滾、獨立搖滾、英倫搖滾、Funk、電子流行、爵士、Punk、雷鬼、嘻哈、民謠、迷幻復古、新金屬、硬搖金屬、金屬核等等....覆蓋面可謂是相當的大了,幾乎每一個羣體都有照顧到。”專業人士,當然看得懂。但馬東代表的小白們,依然分不清樂隊到底有多少種,甚至在看完節目科普“朋克”後,有網友只記得“‘朋’是朋友的朋,‘克’是剋制的克”。

第四,節目畫風。五顏六色的畫面,一股濃厚的米未風,一度被很多媒體和網友形容爲音綜版《奇葩說》。馬東和米未顯然是想創新的,但還是沒敢邁太多。即便是一個新領域,依然要打上鮮豔的米未風。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樂隊破圈之路,漫漫

《樂隊的夏天》在模式上,有着《中國新說唱》的影子。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2017年,《中國有嘻哈》的播出,讓嘻哈從地下來到了地上,整個行業打開了新局面。儘管,後來出現了某嘻哈歌手事件,削弱了節目帶來的影響力,但目前看來,中國的嘻哈行業依然出於一個上升階段。

反觀中國樂隊的生存狀況,不誇張的說,大部分比嘻哈歌手還不好過。外表看起來販賣激情傳達理想的市場,顯然不能讓每一個有音樂信仰的人衣食無憂。2013年有調查顯示,廣東地區樂隊普遍只有一年只有一兩次演出機會,90%的人不能靠音樂謀生。就連大熱的鹿先森樂隊也非全職樂隊。節目中,旅行團樂隊的鍵盤手韋偉直言:“不演就活不下去了,沒有飯喫了,能演就不錯了,還嘮叨。”

音樂大環境不好,是關鍵因素,除了音樂節,基本就沒其他專門的舞臺,讓樂隊們被更多人接觸和接受。從這個層面看,《樂隊的夏天》的推出,對於這個行業來說,就有意義。目前,節目僅播出第一期,下定論還爲時過早,但保守估計,不會糊。

首先,粉絲基礎有保證。自2000年迷笛音樂節開始,音樂節遍地開花,livehouse也隨之興起,尤其近幾年,這種音樂表達方式更收年輕人的喜愛。

《樂隊的夏天》出演的31支樂隊,不乏圈內大咖,面孔樂隊、反光鏡樂隊、痛仰樂隊、新褲子樂隊、旅行團樂隊、盤尼西林樂隊等。他們或是已負盛名,或是新秀銳起,都經過了市場的檢驗,都是音樂節上山呼海嘯的起點。不可置否,人山人海層層熱浪的壯景是平臺敢做的出發點,從羣衆中走出來的樂隊粉絲基礎不會差,有受衆的節目也不在怕,大爆之前的“圈地自萌”是可以保證的。

此外,平臺有心帶動,這個也很關鍵。《中國有嘻哈》的大爆,證明了小衆也可以被大衆認可和接受,《樂隊的夏天》應該也瞄準了這一點。

音樂人們渴求表達,是能保證節目輸出優質內容的重要因素。不難看出,《樂隊的夏天》是愛奇藝填補年輕垂直市場的力作。音樂節扎堆舉辦,但與受衆還是有着天然門檻,把更多的觀衆拉進現場,瞭解樂隊文化和樂隊音樂應該是節目的初衷之一。

以上。平臺願帶動,音樂人想表達,重新找準節奏共同發力的話,把聽衆拉回現場,結果應該不會太差。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個前提,現場要夠燃,音樂要夠炸,節目纔看得下去,歌才聽得進去,人才有可能,真的走出來。

寫在最後:面孔樂隊裏的傳奇人物歐洋應該是見證整個樂隊發展的歷史性人物,談起94年的紅磡他熱淚盈眶。

《樂隊的夏天》能帶給中國樂隊“春天”嗎?

歐洋: “94年 我23。”

亞東:“我覺得我們好像都沒有什麼改變一樣 歲月沒給我們帶來什麼傷害 好像。”

曉松:“你就覺得又回到了那個大家熱愛音樂 而不是熱愛耍範兒的時代。”

願節目不辜負大家的音樂信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