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的陳羣也許是真的放下了昔日的恩怨,也許是看透了杜月笙待自己的君子苦心,所以他最後只由衷地說了一句:“英雄所見略同,杜先生看中的都是好樣的人物,尤其是陸京士。陳羣不由地稱讚起杜月笙來,他說:“論化敵爲友的功夫,上海灘沒人可以跟杜先生比,任何人和你見了面,共過事,便會自然而然地跟你走。

杜月笙爲一生最得意門生做了什麼?讓他放下恩怨成見,忠誠追隨!

第四十二章

作者聲明:本專欄依據嚴謹史料寫成,爲杜月笙歷史傳記,非虛構類小說

慘死的電車司機吳同根大概不會料到,因爲杜月笙的仗義勇爲,慷慨解囊,他卑微的名字與杜月笙一起也被當年的上海灘記住了。

與法租界總領事範爾迪辦成五項交涉後的第二天,上海灘的報紙上登出了巨金的大幅啓事,盛讚杜月笙爲國人爭回了顏面,爲勞工贏得了活下去的尊嚴。

陳羣問杜月笙:“杜先生可知道這大幅的巨金啓事,是誰刊登出來的?”

杜月笙笑着說:“我大概曉得是上海灘的勞工們。”

陳羣藉此展開說:“比起杜先生的門徒,上海灘八十萬勞工是磅礴的新力量,他們所發出的聲音更響亮,所展現出的行動力更強勁,所以杜先生要緊緊抓住他們,尤其是延攬他們中間那些年輕有爲的青年朋友,這些人是上海灘新血,可以爲杜先生開創新局面。”

陳羣的這一番見解,杜月笙內心其實是極認同的,但接過這番見解,杜月笙卻只是含蓄地點了點頭,並沒有過多的回應。

杜月笙之所以如此含而不露,明而不言,那是因爲他有兩方面的顧忌。

修煉到一定程度的江湖君子,行起事來往往就像杜月笙這樣,越有權勢地位,越是在山下審己,在山上待人。

在山下,拿出的是謙卑;在山上,拿出的是寬和。

杜月笙開創新局面的嗅覺,比陳羣料想的要敏銳的多。對於陳羣所說的年輕有爲的青年朋友、上海灘新血,早在四一二大戰剛剛結束時,杜月笙實際上已悄然開始了極其用心的物色。

杜月笙相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杜月笙一生最得意的門生,當時上海灘郵務工會的核心干將,陸京士。

杜月笙爲一生最得意門生做了什麼?讓他放下恩怨成見,忠誠追隨!

陸京士是江蘇太倉人,畢業於上海法學院。他在一九二四年參加郵務人員考試,獲得錄取。在爲上海郵局服務期間,因爲學識淵博、待人誠懇、富有朝氣,陸京士不久便被推選爲郵務工會的重要負責人。

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這個世家出身、大學畢業的郵務干將,基於一腔愛國熱忱,在上海灘響應北伐,他手持雙槍,奮不顧身地奔到閘北火線,兩度向畢庶澄的直魯聯軍精銳發起血勇衝鋒。

兩番血戰,陸京士死裏逃生,和他同隊衝鋒的信差楊齡不幸中彈身亡,血灑上海灘。

四月十二日清晨,上海灘赤色工人武裝被杜月笙一萬五千人馬打散後,部分不甘失敗的工人企圖利用亂局奪械反撲,關鍵時刻,陸京士以極理性極剋制的一套做法,在亂局中梳理秩序,最終成功扼殺了工人武裝的反撲企圖。

這一幕曾讓杜月笙不由地擊掌稱讚,他對身邊的小八股四大金剛感慨說,這位青年朋友,真是了不起!我們只懂得以暴制亂,看看人家,不動干戈就驅散了鳥獸,這是一個很會抓對家軟肋的厲害人物。

然而,杜月笙盛讚的話音還未落下,陸京士便迎來了新的兇險考驗。

四月十四日,陸京士帶領郵務工會一批工友正在如火如荼地整理上海灘秩序,突然有人送來了一封匿名信。

信剛拆開,一顆威脅恐嚇的子彈“噗”地一聲滑落到了地板上。

屋內的空氣瞬間凝固了。

陸京士未理那顆子彈,展開信來讀,只見那信上寫着——陸某人,勸你馬上離開工會,即日離開上海灘。倘使你不聽話,下一顆子彈,就要射穿你的腦袋。

聽到這樣的威脅,工友們紛紛圍上來勸告陸京士,對方殺氣騰騰,來者不善,這時候萬萬大意不得,還是趕緊出去避避風險爲好。

然而,陸京士卻一身是膽,剛勇直率地說:“虛張聲勢的東西有什麼可怕的!他們要是真敢朝我下黑手,何必多費這一層手續,先寫這一封讓我覺得可笑的信。”

對方見這一招對陸京士絲毫不起作用,不久又拿出“殺雞儆猴”的手段來進一步壓迫這個二十剛出頭的年輕人。

一天中午,郵務工會里的另一熱心人物黃小村,獨自一人剛走到新閘路,行人中突然竄出一人,對着黃小村迎面就是一槍。

黃小村面部中彈,隨即倒在了血泊中。

所幸,這一天的過路人沒有冷漠旁觀,他們把黃小村送去了附近醫院,因爲兇手心慌手抖,這一槍沒有擊中要害,黃小村僥倖活了下來。

此事發生後,郵務工會頓時陷入了風聲鶴唳的困境,一些膽小怕事的工友害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紛紛打起了退堂鼓。

有人來勸陸京士,看來對方是動真格,下死手了,你還是趕緊到外面避避風頭吧。

{!-- PGC_COLUMN --}

陸京士不爲所動,他用極藐視、極堅定的口吻說:“一鼓不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來,無所畏懼的是我,心虛手抖的是他們。所以我們現在越是勇往直前,他們越會膽怯退縮。”

那階段的杜月笙正緊緊地盯着陸京士,聽到陸京士的這一番話後,杜月笙又來了一次擊掌稱讚——一次是危言聳聽的恐嚇,一次是真槍實彈的暗殺,他看到的不是對家的咄咄逼人,而是再而衰三而竭,此等心智膽魄,真叫一個後生可畏。

陳羣在上海灘掀起血雨腥風的那段日子,陸京士的表現同樣讓杜月笙讚歎不已。面對同一陣營的張君毅被殺,陸京士與陳羣對抗,不僅堅定有力,而且十分講究策略、章法。

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很會借勢佔領制高點,他組織工友一次次地到南京爭取聲援,然後又藉着這些聲援在上海灘雷厲風行地展開工會組織的改造、運作。

簡單講,陸京士羣架打的很高級,陳羣惡狼式的撕咬根本尋不到像樣的機會,相反自己越來越被動,以至於最終落下個狼狽而敗的結局。

杜月笙爲一生最得意門生做了什麼?讓他放下恩怨成見,忠誠追隨!

此時的杜月笙很高明,也很廣博,雖然他內心更欣賞陸京士,但這並不妨礙他以謙恭誠懇的姿態來包容接納如喪家之犬的陳羣。

在杜月笙看來,陳羣是虛處的宏觀謀劃大師,陸京士是實處的微觀行動強人,他兩人雖是道不同,不相爲謀,但這並不影響他來兼容幷蓄。

只是這兼容幷蓄的時機要掌握好。

對這一點,杜月笙顯得很有耐心。也正是因爲有這樣的耐心謀劃,當陳羣當面提出要延攬青年朋友,吸納上海灘新血時,杜月笙纔會含而不露,只含蓄地點點頭。

這是杜月笙的山上待人之道,也是他寬和待人的精髓,不因一人傷一人,不因一人廢一人。

當然,除了這一層,杜月笙的含蓄點頭,還有另一層江湖君子的修爲,也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山下審己。

關於延攬青年朋友的謀劃和陳羣聊過幾次,聊熱了之後,杜月笙慢慢地開始吐露這一層修爲,他對陳羣說:“這幫有爲的青年朋友,平日都把我看作幫會人物,地方惡勢力的代表,認爲我是上海灘進步的障礙。你想,他們怎麼會拜到我的門下。”

陳羣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說過,杜月笙的這一句話使他感到了強烈的震撼。

陳羣說,在此之前,對這一幫青年朋友,杜先生始終是不評不論,一視同仁的姿態,沒想到在這平靜如常下,杜先生的心中竟藏着這樣一面明亮謙卑的鏡子,通過他說的這句話很容易看到,他不僅拿這面鏡子看人家的光亮處,而且拿這面鏡子看自家的卑微處。

粗淺地品讀這一個細節,陳羣的反應似乎給人突兀、小題大做的感覺,但帶着一些人生閱歷去深沉地去品讀一番,其實陳羣是在平淡無奇中深刻感悟到了杜月笙的一個精髓。

杜月笙爲什麼會做人?

那是他心中始終藏着這樣一面鏡子,任何人、任何事,他都會在看似沒必要的情況下在這面鏡子裏過一道,人情世故在他那裏可以平淡無奇,但卻沒有糊里糊塗,粗造不堪的時候。其實這纔是心如明鏡的真實內涵,在高人那裏,它指的不是心智,而是意識。

杜月笙爲什麼會識人?

那是因爲他識人時很懂得先將自己在這面鏡子裏審視一番,就像有位哲人說過的那樣,一個看不清自己的人,是永遠看不準別人的。(道理很抽象,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心跡就此打開後,杜月笙進而又謙遜地對陳羣說:“對有本事有學問的人,只要能引進門來,我是寧願尊之如師,揖之如友的。”

陳羣笑着說:“杜先生誠心可鑑,但在上海灘倒沒這個必要,畢竟杜先生是要站在高處開創局面的。”

杜月笙說:“我只是擔心自家始終站在高處,這幫青年朋友不願登門上山。”

陳羣說:“憑杜先生現在的威望,只要牽住他們中間的領頭羊,他們依次進門不是什麼難事。”

話說到這裏,陸京士幾乎要呼之欲出了,但顧忌到陳羣和陸京士的昔日恩怨,杜月笙依舊沒有提到陸京士。

杜月笙說:“這領頭羊要用心纔可以牽牢。”

陳羣不由地稱讚起杜月笙來,他說:“論化敵爲友的功夫,上海灘沒人可以跟杜先生比,任何人和你見了面,共過事,便會自然而然地跟你走。”

然而,杜月笙卻在這時說:“這話不對!只要他路子沒有走錯,我也可以跟他走。”

在陳羣聽來,這本是杜月笙一句隨意的平常話,因此沒有格外留心。然而,此時的陳羣卻百密一疏,遺憾地忽略了一點,亂世風雲,梟雄向來無閒言,他當時沒能深切的領悟到,杜月笙的這句話不僅是自己的心聲,也是對他不動聲色的提醒——同道不分人前人後,但不能走錯路,路走錯了,道就沒了。

一九三七年,一心想走在人前的陳羣在南京落水當了漢奸,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畏罪自殺。

據杜月笙的門徒回憶,得知陳羣死訊時,杜月笙很傷感,他說,野心終究是個埋不掉的東西,當初的一句平常話一語中的了,一步走錯,天人永隔。

杜月笙爲一生最得意門生做了什麼?讓他放下恩怨成見,忠誠追隨!

傷感很多時候來源於曾經的樂觀。

杜月笙看陳羣就是這樣,在用心想將陸京士引進門的那段時間,杜月笙一度認爲陳羣已經埋掉了他的野心。

正是因爲發覺到陳羣已有了閒雲野鶴,恩怨皆休的心態,杜月笙這纔在陳羣面前提出,他想重點結識幾位青年朋友。

那時候,陳羣還興奮地問:“你倒說說看,你都看中了哪幾位?”

杜月笙說出了一長串的名字,其實這一長串的名字都是爲陸京士打埋伏用的。當時的陳羣也許是真的放下了昔日的恩怨,也許是看透了杜月笙待自己的君子苦心,所以他最後只由衷地說了一句:“英雄所見略同,杜先生看中的都是好樣的人物,尤其是陸京士。”

聽到陳羣這句話,杜月笙如釋重負,他知道接下來可以放開手腳把一番“苦心”用到陸京士身上了。

關於陸京士是如何拜進杜門的,在當年的上海灘,也是一樁江湖佳話。

苦心做好準備後,杜月笙沒有大張旗鼓地去邀請陸京士,而是託人輕輕地將一句話吹進了陸京士的耳朵裏:“杜先生想見見京士兄。”

猛聽到這個說法,陸京士驚愕不已,他沒想到,堂堂上海灘江湖龍頭竟會屈尊約見他這樣一個素未謀面的年輕後生。

陸京士頗爲躊躇地召來要好工友,想探討清楚杜月笙究竟是什麼意思?自己該不該去?

要好工友們衆口一詞地鼓勵慫恿陸京士說:“杜月笙送來這樣的話明顯不是爲了找麻煩,沒什麼好猶豫的,認識他,對我們的工作,方便的地方太多了。”

於是陸京士踏進了華格臬路杜公館。

然而,剛穿過杜公館寬敞遼闊的庭院,陸京士便驚呆了,他沒想到杜月笙會端端正正地站在大客廳的中門前來迎接他這個無足輕重的人。

待陸京士走過來,杜月笙走下臺階,率先伸出手來微笑着說:“今日能見到你,我很高興,也很榮幸。”

陸京士連忙伸出手來,受寵若驚地回應杜月笙:“杜先生太客氣了,感到榮幸的應該是我纔對。”

杜月笙和藹可親地在陸京士的肩膀上輕拍了一下,然後彬彬有禮地將陸京士請進了客廳。

一落座,杜月笙便誠摯地對陸京士說:“我知道你和陳先生有恩怨,都過去了,今日我想和你好好地談一談,可以嗎?”

陸京士在後來的回憶中說,初進杜公館,杜先生的彬彬有禮讓他感到恍恍惚惚,杜先生的清新脫俗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他沒想到在上海灘譭譽參半的江湖龍頭居然是這樣一個人,渾身上下沒有一絲江湖狂悍之氣,相反盡是儒雅的君子氣息。

其實,當時的陸京士不知道,杜月笙爲了能和他一見如故,可謂是用足了功夫,他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琢磨陸京士的背景資料,花了大量的精力來學習上海灘的新觀念、新名詞。

在那一刻,杜月笙想的很純粹,他這麼做不爲其他,只爲能和這位有爲的年輕人並肩,成爲知己。

長談到最後,陸京士感受到了杜月笙的這一片苦心,他後來回憶說,素未謀面,杜先生這樣待他,就是知遇之恩,值得一輩子追隨。

這就是誠交的力量!

你一片赤誠地下山迎人,別人必會放下成見,一路虔誠地隨你上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