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第十四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爲“改革開放40年產業開啓新徵程”,共有來自政府、行業、企業、媒體等1000餘位國內外嘉賓參與了會議,共同爲汽車產業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出謀劃策,爲汽車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以下內容根據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在2018泰達論壇上的現場發言整理。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 宋秋玲

中國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最全、支持力度最大

財政部從2016年開始會同相關部門,主要是四部門調整完善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2018年的2月,按照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新政策提高了技術門檻,進一步調整了補貼的標準,着力推動企業加快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優勢企業和產品做優做強。到目前爲止,新能源補貼的政策正式實施兩個多月了。在6月、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降反增,分別爲17.6萬輛和16.8萬輛,同比增長了42%和46%。產品結構、質量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優化。

從全球範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覆蓋的範圍最寬,支持力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國家抓住戰略的機遇,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產業規模全球領先,推廣數量從2009年之前的不足500輛增長到2017年的77.7萬輛,今年預計有150萬輛,連續三年領跑全球。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日益增長,這一消費觀念轉變是非常可喜的。

二是技術水平加速提升,乘用車的主流車型續駛里程提升至300公里以上,安全性、可靠性及能耗水平大幅提升。動力電池系統能量能密度從2016年年初的90到100瓦時每公斤,提升到目前的每公斤130到150瓦時,成本由2500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千瓦時1200到1400元,下降幅度也非常明顯。

三是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2017年,比亞迪、北汽、吉利、上汽等四家企業進入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名。國內新能源客車的技術遙遙領先,產品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寧德時代、精進電動等企業成爲全球知名的零部件供應商。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重污染城市加大對燃油公交車和柴油物流車的替代。對我們打贏這些重污染城市的藍天保衛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交織融合,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人力技術加速聚集,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形成。

“三大風險”與“四大不足”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發展仍然處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發展基礎還很不牢,與全球先進水平仍然存在着較明顯的差距。隨着產業規模增長擴大、對外開放,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開始顯現,整個產業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過深入調研,我們認爲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還主要存在三大風險,四個不足。

這三大風險,一是明顯的結構性產能過剩風險。從總量上看,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加大;結構上,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第二是市場競爭的風險。新能源汽車發展要面臨傳統燃油車和國外新能源汽車兩方面的市場競爭。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與國際上先進的新能源汽車也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整車的可靠性、操控性、品牌的美譽度等方面明顯不足。隨着汽車領域擴大開放,企業需要增強危機意識,加快縮小差距,提高市場的競爭力。第三個風險是我們資源環境制約的風險。隨着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增加,全球的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原材料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這也是我們一些知名的企業爲什麼利潤縮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四個不足第一是技術創新不足,動力電池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一些關鍵零部件仍受制於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全面落後,同時產品質量也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第二,市場機制不足。長期執行補貼政策,不少企業患上了政策的依賴症。從銷量的結構可以看出,大多數的企業和產品是卡在補貼的最低的那一條線上。導致企業創新激勵不足,對市場重視不夠,不能緊跟消費者需求研發生產高端產品。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承接補貼政策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三是基礎設施不足。近幾年,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截止2017年底,充電樁總量達44萬多個,車樁比低於4:1,總量聽起來不小,但實際上結構很不合理,仍然存在總量不足、佈局不合理、接口不統一、利用率不高、安全性低等問題。充電難的總體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第四是監督監管不足。隨着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以及車輛電池的逐步老化,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風險增大,市場上存在一致性差、可靠性不高的產品。同時地方保護仍層出不窮。

繼續提高補貼技術門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處於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產業業態正在重構,電動化、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加快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成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實現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這是所有汽車人的心願,也是我們面臨的核心任務。在產業的起步期,中國政策發揮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形成了巨大的發展優勢。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規模已經進入百萬輛級了,由起步期進入了發展期,財政補貼政策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下一步中央財政將按照國務院統一的動態調整機制,聯合有關部門作進一步的研究完善,一方面,仍然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我們將繼續提高補貼技術門檻,集中精力、集中財力支持優勢產品、優勢企業,促進優質企業和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供給側的改革。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未來讓通行政策帶來的便利、限行限號以及使用環節的低成本成爲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競爭優勢。

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五點建議

我們將落實補貼的退坡方案,加快轉變支持的方式,同時參照美國、德國等國家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經驗,完善相關的補貼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全行業各個部門共同努力,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產業界確實需要加強危機意識,應該對標國際的先進水平,找差距迎頭趕上,努力打造中國品牌。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商技術和產品的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這與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不相匹配。企業作爲市場的主體,要強化危機意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的研發創新上,投入到改善質量供給上,投入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上,要嚴守質量安全的底線,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儘快改變大而不強的現狀,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第二,有關部門政策要形成合力。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產業的佈局指導,規範行業的准入,高起點、高水平、有序建設新能源汽車的項目,防止新上的不具備產業基礎、缺乏關鍵技術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嚴防結構性產能過剩。二是進一步完善技術研發的組織方式,除原始創新外,技術創新應真正實現以企業爲主體,研發資源加快向有能力的企業聚集,加快培育有創新優勢、有競爭優勢的國際性企業。

三是加快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健全全產業鏈的監管系統,強化電池一致性的抽檢,倒逼企業更加註重產品的一致性,提升安全性,提高整車的質量水平。

四是加快市場機制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的加快實施,積分政策也應該突出扶優扶強的導向,使大家注意到積分得到也是很不容易的。得到積分是一種榮譽,這種積分也能替代我們的補貼政策。

五是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鼓勵各地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獎勵資金的槓桿作用,調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充電設施領域的積極性,推動充電設施標準檢測和認證,加快實現互聯互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