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70年|弘一墨寶牽出父子“護寶人”凡人善舉人格精神代代傳


圖說:佛說阿彌陀佛經成爲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鎮館之寶

在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實驗學校的圖書館裏,有一批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書籍,其中有好幾本李叔同紀念館館刊《蓮館弘譚》。這些書籍來自學校退休老教師、李叔同紀念館名譽館長劉雪陽生前寄出的一份特別“禮物”。不久前,學校師生在整理圖書館時翻開了這些書籍,大家才發現,這份禮物竟牽出一段弘一法師墨寶兩代守護的往事,彰顯了一個師德、家風相傳的特別故事。

今天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實驗學校校址是原曹楊五中所在,學校也是由原曹楊五中和新會中學兩校合併。劉雪陽是原曹楊五中的一名音樂教師,他也是李叔同弟子劉質平的長子。一生以父親爲榜樣,子承父業,這份傳承是他同父親一樣,將音樂教育作爲畢生事業,厚德爲人,潛心爲師;也在於他竭盡全力秉承父親心願,守護父親傾盡一生護存的李叔同墨寶,並且最終將百餘件珍寶無償捐獻國家。儘管老先生已與世長辭,但這個關於“傳承”的故事正在續寫,他畢生致力藝術教育,無償捐獻墨寶的善舉獲評“2017-2018年度普陀區教育系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師恩如山 兩代護寶

李叔同與劉質平之間“誼爲師生、情同父子”的師生之緣已是廣爲人知的佳話。因這深厚情誼弘一法師一直與劉質平書信往來,還常在書信中夾帶墨寶。一方面命他依此廣結善緣,弘揚佛法,同時也是贈予他一份可以依靠的財富。到弘一法師圓寂,已有一百幾十封書信。劉質平將所有書件交由蘇州裝裱名家張雲伯裝池,特質樟木箱十二隻,在家中獨僻一室保存。

劉雪陽從小見證父親在半個世紀的顛沛中用生命守護恩師墨寶,據劉雪陽曾記錄下來的文字,這份珍重留下深深烙印,許多畫面令他難忘。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四處混亂。劉質平帶着一家七口急忙逃難,僱到幾輛獨輪車,找來親朋好友將墨寶天地軸截去便於攜帶,車上沒有衣櫃、箱籠,只有裝滿恩師墨寶的箱子。劉質平來不及將所有的字畫裝箱,只得與家人悽悽惶惶地匯入了逃難的人羣中流浪。劉質平因此還受人譏諷是書呆子,因爲“逃難不帶衣物,只帶字件,餓了何不把字當飯喫,冷了何不把字件當衣服穿”。那時劉雪陽只有7歲。


家國70年|弘一墨寶牽出父子“護寶人”凡人善舉人格精神代代傳


圖說:劉雪陽與葉聖陶父子交流。(左一劉雪陽,左三葉聖陶)

還有兩次,劉雪陽看到父親以生命護寶。一是在浙江金華避難遇日寇突襲,危急之下任何物品沒有攜帶一家人逃進山裏。劉質平焦急萬分,徹夜難眠,凌晨冒着生命危險返回居地,冒險帶出墨寶。另一次是在浙江麗水,墨寶路遇大雨無物遮蓋,劉質平揭開衣服蓋上,甚至身體也覆蓋在字箱上。結果字件保存,劉質平卻患上嚴重痢疾甚至病危。無論是遭遇個人命運中的衝擊,還是有人高額利誘,父親都不曾動搖,他曾說“生死事小,遺墨事大。我國有七億人口,死去一人,不過黃河一粒沙子;而遺墨若有損失,無法復原。”

上世紀70年代,劉質平退休後來上海與長子劉雪陽一家居住,三代同堂一家5口擠住在12平米的亭子間內。劉雪陽的太太謝菁蓮也知道,公公帶來的箱子是最重要的,是動不得的。爲了讓墨寶妥善安放,劉雪陽從舊貨店買來兩口大鐵皮箱,換掉那些已經散架的破藤箱。


家國70年|弘一墨寶牽出父子“護寶人”凡人善舉人格精神代代傳


圖說:劉家捐贈的弘一法師墨寶

1978年,劉質平彌留之際向子女交代,一定要把李叔同的墨寶保存好。那一刻,護寶人的使命傳到了劉雪陽身上,把這些寶貝保存好成爲家裏頂頂重要的事情。後來,劉雪陽從報上看到銀行開放向私人租賃保險箱的業務,就跑去打聽,去租借,把家中所藏的墨寶存到了銀行。“剛開始是金陵東路工商銀行,後來又換到外灘滙豐銀行,因爲滙豐箱子更大點。”謝菁蓮回憶說,“遇到黃梅天,他總是帶着樟腦丸、乾燥劑親自要去銀行添添換換的。我也陪他去換過。”常年租借銀行保險箱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教師家庭來說,劉雪陽的工資基本都拿出來支付這筆費用。謝菁蓮也從沒抱怨過,“這件事總歸是要做的。我們的錢不分家,我也還有工資的,家裏生活麼夠用了的。”

文化遺產 當歸國家

在守護好墨寶的同時,劉雪陽也因這份特殊的機緣,“走近”弘一法師。80年代,時值李叔同誕辰百年,國內外許多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葉聖陶、趙樸初等發起舉辦“弘一大師(李叔同)百年誕辰書畫金石音樂展”。劉雪陽應邀攜父親珍藏的部分大師手跡、史料前往參展。展出期間觀衆不絕。大師珍寶湮沒經久重放光彩,觀衆震動,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反響很大。這也觸動了劉雪陽,爲保存祖國文化遺產,使大師業績傳於後世,回滬後劉雪陽決心下大力,開始了對大師資料的整理、考證、註釋、編校和宣傳工作。

後來他和友人合作攝製“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參考”介紹李叔同生平、思想,和側重於音樂的成就,教學片爲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師範院校藝術系採用。後來他又從日本收集到李叔同編的中國最早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填補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一項空白;應多家出版社之約,編《李叔同藝術文選》《弘一大師書信手稿選集》等。越是參與研究,劉雪陽越能強烈感受到弘一法師的師德風範、至高的人品和人格精神,卻也越產生敬畏。


家國70年|弘一墨寶牽出父子“護寶人”凡人善舉人格精神代代傳


圖說:劉雪陽工作照

在劉家,把墨寶捐贈給國家,家庭成員沒有分歧,但大家有過擔心、有過爭論,是希望墨寶能真正有最具意義的合適歸宿。最終,2000年11月15日,劉雪陽遵照父親的遺願,將159件李叔同(弘一大師)的書法真跡無償捐獻給國家,讓大師的珍貴墨寶能最大化發揮存世意義。浙江省平湖市據此修建了李叔同紀念館,劉雪陽任名譽館長。這份工作他做得很投入,他在平湖一待就是半年,常常泡上一杯甜甜的咖啡,在深夜裏看書、寫作。

劉雪陽離世突然,家人、友人仍在悲痛之中。但回想起這位父親、丈夫和長者,他總是一襲襯衫、休閒褲清爽利落的樣子依然留在大家的記憶裏。孩子們說,劉雪陽從來不是一個有架子的“大家長”,他疼愛女兒們,從來不讓女兒們做事。而且,在他的影響下,家庭氛圍民主,他總是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選擇。她每天的生活就是買書、看書,有時候聽聽音樂,做點研究,生活日常都要靠太太操持。在家人眼中,丈夫、爸爸、外公這一輩子總是以積極的、最好的形象面對大家,他帶給孩子最珍貴的人格品質和審美能力。

傳承師德 發揚美育

劉雪陽是劉質平的長子,也是唯一繼承父親音樂教育事業的子女。他的從教生涯遵照李叔同“藝術教育乃美育”的理念,亦傳承了大師和父親愛國、愛才的教育情懷。他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兒童音樂學校任教導主任兼教聲樂課,在上音教務處負責業餘部(即夜大)工作兼教聲樂課,也在曹楊五中擔任中學高級教師。從教三十餘年,他勤勤懇懇,認認真真,他發揮專業所長,因材施教,堅持爲學生打好音樂基礎、提高素養,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

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檔案館翻查當時的資料發現,在上世紀60年代前後,上音在專業音樂知識和技能教授的同時,尤其重視和強調中國民族音樂的教育,特別設置民族音樂相關課程。學校也鼓勵學生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並且受廣大羣衆喜愛的專業作品,《梁祝協奏曲》《幸福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也都在那時誕生。或許是受到在上音求學和工作時的影響,劉雪陽也特別注重在音樂教學中強調民族音樂。他堅持線譜教學、音樂知識講解和基本技能訓練,通過歌唱、欣賞讓學生了解民族民間音樂,啓發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他還注意強調培養學生音樂技能和素養,讓學生能夠感受理解音樂,提升審美,使音樂教育真正成爲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家國70年|弘一墨寶牽出父子“護寶人”凡人善舉人格精神代代傳


圖說:劉家捐贈的弘一法師墨寶

來自專業音樂院校,劉雪陽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從來都是“毫無保留”的。他開設公開課《聶耳歌曲分析:“國歌”、“開路先鋒”》,爲教師做專業講座;被任命過普陀區文化工作隊隊長,帶領數十名音樂教師先後至南匯、青浦等地,培養農村音樂骨幹,歷時年餘。在日常教學中,一旦發現有音樂天賦的學生,他就予以個別輔導、系統訓練,爲學生進入文藝專業團體或藝術院校打好基礎、創造條件。他所帶過的學生,有進入上海樂團業餘合唱團後來又進入音樂學校學習,赴美留學的;也有考入上師大音樂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的,這對於曹楊五中這樣的普通中學實屬不易。

儘管劉雪陽已經離去,他一生低調,以善舉做“凡人”。但這位老教師卻也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場值得銘記的人格與師德的精神傳承。越是走近劉雪陽,越是通過他走近他的父親劉質平和弘一法師,大家越是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樸實的純粹具有多麼強大的正能量。他自願無償捐獻之舉令世人所敬佩,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愛國主義之精神值得傳揚。爲了將這種精神力量繼續傳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6月,上師大附屬二實驗將與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正式簽訂館校共建協議。屆時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將成爲“二實驗”師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爲校園文化注入“愛生敬師”的不竭精神源泉,師生們要將先輩的精神力量繼續傳遞。

本報記者 易蓉 實習生 汪元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