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聞問切。"有諸內,必形諸外",我們可以通過身體外在表現,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辨別身體的寒熱,加以調節,保持身體的健康。

  寒證的特點是:冷、白、稀、潤、靜。

  "冷"。感覺身體冷,平時也怕冷。手摸起來冰冰的;喜歡夏天怕冬天;平時喜歡喫熱的東西。

  "白"。面色較蒼白,口脣白,舌色淡。有些人如痰、鼻涕,或者小便沒有什麼顏色,大便顏色也不是很深。

  "稀"。鼻涕很稀,就像水一樣,排出的大便是稀的或常拉肚子。

  "潤"。口不幹、大便不幹、小便比較多。

  "靜"。通常喜歡安靜,不喜動。

  體質偏寒的人要用溫的方法來調理。

  平時生活中,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生薑、乾薑、蔥白、香菜、紅茶、辣椒、酒等。另外,艾灸、泡溫泉、燻洗療法、按摩等也是適合寒性體質人的好方法。

  與寒相反的就是熱,特點是熱、紅(黃)、稠、幹、動。

  "熱"。一些人總覺得很熱、很煩,人容易着急,或手足心熱、背部熱等;喜歡冬天怕夏天;喜歡喫喝涼的東西。

  "紅"或者"黃"。"紅"指面紅、眼睛紅或者舌頭很紅,口脣很紅;"黃"指的是分泌物、排泄物是黃色的,比如鼻涕、痰、小便都是黃色的。

  "稠"。主要指分泌物、排泄物是黏稠的。

  "幹"。口渴、大便幹、小便比較少等。

  "動"。喜動不喜靜,熱的時候就會煩躁,夏天被蚊子吵一下就更煩,輾轉反側。

  體質偏熱的人則是用涼的方法來調理。食物中蘿蔔、梨、綠豆、豆腐、薏米、綠茶、白木耳等都是偏涼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