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返鄉創業成爲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他們中有大學生,有打工的農民,有企業家,有白領。是什麼讓他們迴歸土地?返鄉創業的途中,他們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圍?政策又該如何扶持?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創業者: 陳統奎

“火山村荔枝”創始人,38歲,原《南風窗》特稿記者。2001年考入南京大學,2009年返回海南海口火山村創業。他給自己的標籤是“新農人”,幫助農民用自然農法種植荔枝,通過電商平臺銷售。2014年推出 “火山村荔枝”品牌,短短三年,銷售額累計突破一千萬元。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不當記者當農人,火石巖上種荔枝

抬頭是碩果累累的荔枝林,低頭是萬年噴薄的火石巖。一株株荔枝樹植根於火石巖壁上,這裏是位於海南島北部的火山村,2萬畝荔枝林,就是陳統奎再造故鄉的起點。

走在荔枝林裏,這個戴着黑邊眼鏡的年輕人能一眼分辨出哪塊地用了除草劑。“你看這塊地就是從來不用除草劑,都是果農自己拔草,最低限度地用化肥,我們鼓勵他最好不用。荔枝採摘前,我們要做農藥殘留檢測。如果發現農殘不過關,我們就不幫他賣了。”

而時光回到2009年,他還是《南風窗》的一名特稿記者。一次赴臺灣的生態村——桃米村的採訪經歷,讓他的人生突然轉折。

陳統奎回憶:“也是受到臺灣一對特稿記者夫妻的影響,就是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和他的夫人。他們提出做生態村,一是做生態保護,二要做有機農業,三要做休閒農業。他們返鄉創業成功也是很好的榜樣,給我很好的啓發。”

這一年,陳統奎懷揣着僅有的1萬多元存摺回到家鄉,從照搬桃米村的有機農業開始。家鄉最大的特點是“火石巖上生荔枝”,家家戶戶都是荔枝農。

爲此他提倡“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少用化肥”的自然農法種植荔枝,卻沒有得到鄉親們的響應,最早只有4戶果農願意嘗試,甚至連他的父親也覺得行不通。“有各種挑戰讓果農無法實現這種種植。比如我們的老村長,他的四個孩子都出去讀書了,家裏只有一對老人,地又多,他放棄了,說勞動力實在不行。”陳統奎說。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從赤手空拳到荔枝產品吸引政府和企業投資達500萬元,特別是近三年來,荔枝每年的銷售量都呈100%遞增趨勢,陳統奎的創業路似乎越來越順,但坎坷卻總是一個接着一個。銷量上去了,資金流和運輸成本卻成爲發展的攔路虎。

2015年,陳統奎給時任海南省省長劉賜貴寫了一封公開信——《省長,我們回來》。他在信中直言,物流成本高企直接降低了他們產品的競爭力。“我覺得政府還要花更大的力氣扶持,就要跟物流公司合作,條件就是物流必須低價。比如,上海崇明島提供土地給這些物流公司建倉庫,最後要求物流給所有從崇明島發出去的農產品都打五折。”

爲此,他大膽建議政府在貼息貸款、冷鏈運輸、現代物流等方面給予返鄉者支持。

很快,他收到了迴音:“省長讀到我的信還作了批覆,其中有一句話給我了無限的勇氣和動力。他說,‘海南需要更多的創業者再造新故鄉。’我們回來本來就碰到那麼多坑,那麼難,如果沒有人鼓勵我們,我們會更加孤獨。”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

創業可謂“九死一生”,在出售荔枝的幾年裏,陳統奎眼看着不少與之合作的電商平臺消失或者倒閉。市場的浪潮從不給人時間放鬆警惕。“有些人原來在淘寶一年賣五六千萬的營業額,突然到第二年就零了,直接倒閉,因爲淘寶不把流量導給這些店了,而是導向天貓了。所以,多渠道合作降低風險,這個很重要。”

然而,有了渠道,加工能力又成了一道重要的關卡,這成了陳統奎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我們一天的加工量才1萬斤,而我們全省的荔枝一年產量接近3億斤。狗年馬月才能加工完?我最揪心的就是這個問題,一定要做生鮮產品的加工線。”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陳統奎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創業路。但經過農法種植的爭議,走過資金鍊條的束縛,經過物流運輸的提價,經過領導經驗的匱乏……陳統奎的理想之火反而越燒越旺。

“接下來,希望用我的一生,在未來幾十年裏,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件事認認真真在火山村做出來。研究怎麼把荔枝做深加工,還要在我們村裏辦特產館,消費者來到這個村,荔枝季時可以去採摘荔枝,在旁邊可以就看到荔枝麪包工廠、荔枝啤酒工廠、荔枝冰激凌工廠,都是小型的。可能還要住一下民宿,每個人消費人均應該500元以上。如果我們一年吸引100萬遊客,那不得了,這個村一定富了!”

夕陽西下,養育了祖祖輩輩的火山石泛着光芒,陳統奎說,這裏是他的人生起點,也是創業路上最堅定的支撐。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返鄉創業建議

創業者說

“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陳統奎:

“我是高級記者,有很多的社會資源,回來創業都那麼難,一般我也不鼓勵那些大學生剛剛畢業就回來。我們鼓勵他們去大的企業,不管是國企、私企還是外企,去歷練。先在大企業累積財富、累積人脈、累積管理能力等等,最後帶回一身武藝,這樣回鄉村纔有用。”

創業指南針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

“從供給側來說,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比如在小陳他們村莊裏找到文化的自然的獨特價值賦予到產品上,進一步深化、挖掘它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這樣就在市場上站穩了。平臺和渠道是外在的,雖然外在也很重要,但是最後決定產品價值實現的是產品。”

不當記者了,回鄉當農人!三年,他實現從0到1000萬銷售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