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戰結束以後的世界戰爭歷程,能看出來,美國似乎力圖發動間歇式的局部戰爭,來左右國際政治和軍事的走向,通過波浪式的戰爭推進,逐步使全世界都歸於美國主導的秩序和規則之下,如果誰膽敢不認可美國製定的秩序和規則,那麼美國就會出手顛覆之。

  從冷戰後美國的軍事行動和造勢佈局看,波浪式戰爭大致規律是三五年一小打、七八年一大打。按這個頻率,差不多是每個美國總統任內都會發動一場局部戰爭。包括老布什的巴拿馬戰爭和海灣戰爭,克林頓的科索沃戰爭,小布什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奧巴馬的利比亞戰爭。特朗普上臺以後,很明顯有個重點的戰略方向,就是敘利亞,已經打過兩次巡航導彈襲擊,這明顯是爲了應對俄羅斯。

  冷戰結束26年來,美國每打一次,就消化一個階段,研製一批新武器、創造一批新技術,把美國的國力和軍力向前推進一步。例如海灣戰爭是機械化軍隊作戰的巔峯,科索沃戰爭是精確制導武器的首次大規模應用,伊拉克戰爭是信息化數字化作戰的首次探索。美國的每次戰爭以後,美軍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然後他們再去尋找下一個目標,依次達到美國的最終國家戰略。

  美國對外發動的戰爭都有鮮明特點:美國的戰爭成本有其他國家分擔。美國的戰爭從來都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美國只喜歡打給他們帶來利益的戰爭,而不是給其他國家帶去什麼民主。美國人的戰爭是爲經濟服務的,所以美國人不打賠錢的仗。如果與美國發生戰爭,就要有能力把戰火燃到美國本土,使其遭受巨大損失,這樣才能本質上遏制美國的戰爭企圖。

  美國發動的歷次戰爭,都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只是反恐戰爭不太令人滿意。美國從2003年開始正式發動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戰爭,迅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和塔利班政權,但隨即就陷入了游擊戰的泥坑,不能自拔。

  駐伊美軍到2010年結束作戰任務時,共計有4419人陣亡,另有約3.2萬人受傷。截止美軍2011年12月15日從伊拉克撤軍,伊拉克戰爭共造成近4500名美軍官兵死亡。駐阿富汗美軍陣亡人數爲2213人,近2萬美軍在敵對行動中受傷。上述陣亡人數超過了6600人,受傷人數5萬餘人。而美國的重型旅級戰鬥隊的人數才3800人,這意味着有將近15個重型旅的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被反政府的抵抗力量殲滅(美軍算上國民警衛也只有15個重型旅級戰鬥隊)。在長達十幾年的反恐戰爭中,美國的花費超過7000億美元,換來越反越恐,美國的經濟也進入了衰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