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回國,學醫,參軍,入黨,這四條路的正確選擇才讓我能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慶幸自己的選擇,也永遠感激黨和國家,感謝部隊這個大家庭對我的教育培養。”

97歲高齡的中科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在自己的院士退休儀式上動情地說。

吳孟超被譽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從醫70多年,他自主創新30多項重大醫學成果,創建我國肝臟外科論基礎,主刀完成包括我國第一臺中肝葉切除術在內的一萬六千多臺重大肝臟手術,使我國肝臟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後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平,肝癌患者術後最長存活已達45年。如今全國肝膽外科的專家和醫生中,八成以上都是他的學生。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遊子戀故土,志士愛祖國。幾經顛簸求真理,找到黨就找到了母親。吳孟超說——“有了信仰的支撐才充滿奮鬥的激情”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的小山村裏。五歲的吳孟超隨母親移居馬來西亞,初中畢業後,他放棄學做生意的機會回國抗日,年輕的吳孟超深深懂得:“國家不強盛,咱們的腰桿就不硬。”

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爲“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想當一名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醫生。但是在畢業考試時,他平時學得最認真的外科只考了65分,而小兒科的成績是95分。按當時慣例,哪科成績考得好,就到相應的科室去工作。而且,對身高只有1米62的吳孟超而言,想做外科醫生,確實有點“癡心妄想”。

當吳孟超拿着小兒科的報到通知書去找教導主任,說自己想去外科時,負責分配的主任說道:“你也不看看自己的個子,能做什麼外科?再說了,就你的成績,當外科醫生是不是不太合適?”

年輕氣盛的吳孟超不服氣:“我一定要做外科醫生,而且還要做個最好的外科醫生!”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那年8月,上海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前身)在社會上公開招聘醫生,前去應聘的吳孟超以他的自信和真誠打動了主考官。

從此,吳孟超走上了醫學報國之路。

1956年,外國的一個肝臟外科專家訪問中國時斷言:中國的肝臟外科水平要達到世界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國家榮譽高於一切,吳孟超帶領他的肝臟外科團隊,僅用七年時間,從無到有,不斷創新,實現了我國肝臟外科理論基礎研究和臨牀治療的重大突破。

1959年,吳孟超創立中國人肝臟“五葉四段”的經典解剖學理論,奠定我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發明“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法”,開創我國肝臟外科手術止血方法先河;1963年,他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葉切除術,使我國邁進國際肝膽外科的前列。

吳孟超常說:“一個醫學家應該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終身追求。”

吳孟超從醫以來,不斷刷新爲患者解除病痛的紀錄,使肝臟外科手術死亡率降低爲0.30%,肝癌術後5年總體生存率56.1%,小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79.8%。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天使護人民,大醫佑蒼生。既有懸壺濟世的仁心厚德,又有遊刃肝膽的妙手神功。吳孟超說——“人民軍醫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爲終身追求”

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爲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肝臟是人體的“營養庫”和“化工廠”,由於肝臟血管極其豐富,解剖極其複雜,一直被視作外科手術的禁區。在我國,肝臟外科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還是一片空白。

吳孟超勇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怕風險、敢於挑戰,在肝臟手術“禁區”中,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1975年,安徽農民陸本海挺着像臨產孕婦一樣的大肚子來求治,被吳孟超診斷爲肝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個馬蜂窩,容易破裂導致患者死亡,當時國內外的救治成功率很低。

吳孟超帶着40人的醫療團隊,決心手術,手術整整做了12個小時,切下的瘤子重18千克。直到今天,這仍是一個世界之最。

36年過去了,陸本海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覆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蹟,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度過難關。”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肝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小兒腫瘤,發生肝細胞癌的危險很大。1983年,吳孟超成功爲一名僅4個月的女嬰切除了重達600克的肝母細胞瘤,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年齡最小的紀錄。

一個星期後,小傢伙身體的各項指標全部趨於正常,體重還增加了1公斤。10天后,她的父母千恩萬謝地帶着孩子出院。

受到吳孟超治病救人的影響,這個女孩初中畢業後,她考了當地一所衛校,學習護理專業。雖然她沒能成爲一名醫生,但一樣可以爲病人送去天使般的愛心和溫暖。

特需科主任楊甲梅教授動情地對記者說,吳孟超對患者關懷備至,冬天查房時,他總是先把手搓熱了纔開始給患者檢查。做完檢查之後,總會順手爲患者拉好衣服,掖好被角,並把鞋子放在最方便的位置。

吳孟超醫術高超,來找他切除一個肝臟腫瘤的手術費、治療費等,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他總是想方設法減輕患者負擔,他千方百計爲患者“省錢”。每次手術縫合,他都是用手用線。他說:“我們要多用腦和手爲患者服務,器械用一次,‘咔嚓’一聲1000多塊,我吳孟超用手縫線,分文不要。”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生命有盡頭,奮鬥無止境。如鬥士永遠不知疲倦,似戰士保持衝鋒姿勢。吳孟超說——“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檯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8年,96歲的吳孟超被邀請走上《朗讀者》的舞臺。主持人董卿幾度哽咽,讀出了護士長寫給吳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個傳奇,但只有我看到過手術後躺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溼透了,兩隻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雙手在微微顫抖……”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96歲的吳孟超,依然堅持每週至少完成三臺手術,並且是比較複雜的手術。“我自己身體還可以,而且主要是爲了帶教年輕人,培養年輕醫生。”

2006年,爲表彰吳孟超在肝臟外科界做出的突出貢獻,吳孟超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500萬獎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獎勵他100萬元。

吳孟超說:“我所有的知識和榮譽都是黨和軍隊給予的,而我回報祖國和人民的還太少太少。600萬元對我沒什麼用,還不如拿出來培養人才。”他把獎金500萬用於培養科技人才,100萬元用於獎勵重大貢獻的醫護人員。

在一次中德醫學會學術年會上,吳孟超發現王紅陽思路敏捷,就推薦她到德國留學。回國後,爲她建立最好的實驗室。後來,王紅陽在肝癌等疾病信號轉導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培養出超過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對我最大的獎賞。”吳孟超說。目前一批以院士、長江學者等組成的學術人才梯隊脫穎而出,培養的25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已成爲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檯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吳孟超如是說。常有全國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都衝着吳孟超的名望來醫院,“讓吳老開刀是我最大的希望,哪怕讓吳老摸一摸,也死而無憾了!”

正是患者的敬慕和信賴,讓吳孟超依然堅守在肝臟外科一線。他說:“雖然退休了,但只要組織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可以進入戰位,投入戰鬥!我覺得我身體還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決心。”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退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