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村成了旅遊景區,農民腰包鼓起來

1月13日,臘八節當日,遊客在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工業遺址的蒸汽機車前拍照留念。

“過去,咱這兒路不好,逢年過節連親戚們都很少走動,地裏種的玉米運不出去,就是想把雞蛋拿出去賣,算算賣的錢都不夠來回路上的費用。一到陰雨天,人就更不想出門了。這人是越待越懶、越懶越窮。”1月13日,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鎮何家坊村村民孫軍平說,如今路好了,親戚走動多了,外面來的人也多了,他趕上好時機開了農家樂,在旅遊旺季每日營業額能達到五六百元。如今,得益於金鎖石林景區的開發和流轉土地的收入,孫軍平一年能賺一萬多元。他對記者說:“菜是我自己種的,遊客喫了都說好,我蒸的紅糖核桃包子也很受歡迎,外地遊客從這兒離開時都會買些帶走。搭上‘旅遊’車,不掙錢也難……”

如今,在銅川市印臺區,像孫軍平這樣依靠旅遊過上好日子的羣衆越來越多。

創新增收模式

窮山村成了旅遊景區

2018年12月20日8時,何家坊村的葉秋玲和丈夫牛文剛像往常一樣準時站在路邊,等待電瓶車載他們去金鎖石林景區上班。

“我在景區做保潔工作,一個月能掙1800元,丈夫在工程部當工人,每個月能掙3000元。有了這兩份收入,我們家在去年順利脫貧了。”葉秋玲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葉秋玲內心的喜悅,得益於近年來印臺區對“旅遊+扶貧”模式的不斷探索和推廣。

通過“旅遊+勞務用工”,印臺區各景區在保潔、日常管護用工等方面,優先聘用本村和周邊村子的羣衆。金鎖石林景區120名務工人員中,貧困勞動力有30餘人,每人每年增收1.5萬元左右。印臺區推行“旅遊+自主創業”,景區門面房、攤位出租等政策優先向貧困戶傾斜,對其免收租金和保證金。金鎖石林景區對於先期開辦農家樂的村民予以獎勵,帶動300人創業。

“過去我家種了10畝地,幾乎不賺錢,而今辦起農家樂年收入達到10萬多元。”第一個在何家坊村辦起農家樂的周梅說,她還因此拿到了村上1萬元的獎勵款。

據統計,金鎖石林景區建成後,何家坊村先後扶持村民開辦了20多家農家樂,這些辦起農家樂的村民每戶年收入都在3萬元左右。2017年,何家坊村實現整村脫貧,並被評爲銅川市脫貧攻堅示範村。

轉變舊觀念

煤礦遺址重獲“新生”

“走,到王石凹拍火車頭去,拍出來一定漂亮!”臘八這一天,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街道辦事處的楊轉運邀請好友到王石凹礦區拍攝“退役”近20年的蒸汽機車。這個大物件的出現,讓正在建設中的王石凹工業遺址多了一件具有時代特色的“重量級”工業遺產元素。

王石凹煤礦是國家“一五”時期的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於2015年正式關閉。爲保留歷史遺存,銅川市開工建設王石凹工業遺址項目。基於現有的文化資源和工業遺產,王石凹工業遺址的地面空間將被打造成包括工業遺址展示、親子游樂園、煤炭創意產業園、影視基地、野外宿營、健身步道、休閒垂釣、煤炭工業博物館、路遙紀念館等在內的特色旅遊體驗區。井下空間將基於419米井筒及預留的2000米環形巷道,被打造成一個原始礦井開採文化體驗區,立體再現從人拉肩扛到炮採、高檔普採到大型機械綜採的工藝演進;引入井下影院,利用5D技術全方位展現地質變遷、煤的形成、煤礦開採與事故災害發生的情景,通過實景、模型、圖片、文字、影像、雕塑等展示形式,推出“400米井下探祕”等系列旅遊產品。

目前還在持續建設中的王石凹工業遺址,預計建成後可直接安置就業400人,間接帶動就業2000人。昔日承載了一代銅川人記憶的礦區重獲“新生”,繼續爲印臺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依託交通幹線

農民腰包鼓起來

2018年4月,原金鎖關村與原半截溝村合併,組成新的金鎖關村。如何讓羣衆跟上致富步伐?村上的“四支力量”因地制宜,把目光緊盯在日益火爆的鄉村旅遊上,買貨車、跑運輸、租門面、搞汽修、開飯館、辦超市、做加工、打零工……以此鼓腰包、摘窮帽。村民尚東生今年57歲,兒子有開大貨車的經驗,村上爲他們家辦理了貸款,買來一輛二手半掛車。尚東生和兒子平時就在周邊煤礦、工地幹些盤煤、拉土的營生。同時,金鎖關鎮還給他兒媳安排了一個月收入1500元的公益崗位。“東生這一戶,今年脫貧,綽綽有餘!光跑運輸的兒子今年就能收入7萬多元。”村委會主任張海軍說。

“這年月,只要人勤快,就能掙着錢。”家住金鎖鎮馬蓮灘村的劉永恆高興地說。今年53歲的劉永恆,家裏有六口人,上有98歲的老母,下有3個孩子:老大智力殘疾,老二、老三還在上學。2015年,他家被列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村上爲他提供了公益特設專崗,月收入500元。另外,他們夫婦在210國道沿線打掃衛生,每人月收入1800元。他還把自家空房租了出去,一年下來有6000元的租金。據瞭解,他家還享受着低保補貼,孩子們上學的教育資助也兌現了。金鎖鎮霸王莊的貧困戶姚增季,也過上了“靠路掙錢”的日子。和劉永恆不同的是,他和妻子在銅黃高速路上清除路邊雜草,給樹木塗白。“一天下來,我掙80元,媳婦掙70元,一年在高速路上至少能幹四五個月活兒。”他還說,自己是生態護林員,每月有500元的工資。今年脫貧,是板上釘釘的事!

橫穿金鎖關村的210國道與銅黃高速,不僅給這裏的羣衆帶來了許多就業機會,還帶來了創業機會。馬蓮灘村的田伍玲就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員。他今年67歲,患有慢性病。以前,家裏的收入主要靠務農和兒子在外打工。2017年7月,在多方幫助下,他在210國道旁開起了飯館。過往的人流、可口的飯菜以及熱情周到的服務,讓飯館生意頗爲紅火。

金鎖鎮高崖底村的汪忠亮用“三個好”來誇讚近年來黨的扶持政策和幫扶幹部。他在家門口重操補胎舊業。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不再是給人家打工。靠着自己的經營,一年下來他能掙兩萬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