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牛市來不來,政策怎麼走?八大券商首席預判2019年大勢)

2019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以及投資方向的預判,是經濟學家開年繞不開的熱門話題。對於今年的經濟以及投資大勢,各大券商首席分析師怎麼看?《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日梳理多家頭部券商觀點,試圖從中找出線索。

財政大概率擴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後,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額度指標的下達,比往年有大幅度提前。往年要到四五月,今年明顯地提早,這是財政擴張的信號。”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於1月16日在光大證券2019年年度策略會上表示。

彭文生表示,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逆週期調節。而金融週期下半場理想的宏觀金融環境是“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在信用緊縮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放鬆配合財政擴張,尤其是減稅導向的財政擴張是最佳政策組合。央行應該主動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增加貨幣投放。當前,這可能體現爲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用由此釋放的資金購買政府債券,支持財政擴張。

“這樣的逆週期調節在方向上有利於穩定總需求,降低利率尤其是風險溢價,有利於資本市場發展,關鍵是財政擴張的力度有多大。”彭文生認爲。

2019年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傾向,也得到多家券商認可。

“2019年中國積極財政政策體現在五個方面。”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爲:第一,赤字率相較2018年將上調;第二,加大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第三,有望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第四,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力度有望大幅增加;第五,廣義赤字率有望提升至5%-6%,一般公共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有望回升至9%-10%,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在12%-13%。

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認爲,2019年積極財政的理論空間主要包括三塊:一是繼續適度降費減稅,優化稅收結構;二是“堵偏門、開正門”,適度擴大預算內赤字規模;三是提高專項債新增限額,大力推廣項目收益類專項債品種創新。

基建投資增速加快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預計,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所加快,主要考慮到基建投資增長在2018年上半年經歷“斷崖式”下跌後,政府於2018年7月起提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預計基建投資從2018年的零增長回升至2019年5%-10%的同比增長。

“2019年是建國70週年,基建投資仍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工具,預計未來基建增速有望出現反彈。”華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李超認爲,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發展空間和現實需求,諸如水利設施、環境整治、中西部高鐵高速公路建設等方向的基建,仍然是未來政策“補短板”的重要發展方向。

“基建投資的政策有了明顯放鬆,現在覈心矛盾是融資問題,即融資局部明顯改善,但整體地方政府債務限制未有鬆動。”國泰君安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預計,2019年專項債額度爲2萬億元左右。至於後續,中央政府是否會對地方政府的債務(尤其是通過融資平臺的負債)是否會有大幅放鬆,總體可能性不高,除非經濟發生極端事件。

根據當前政策動向,花長春認爲,基建主力將是鐵(地鐵和高鐵)、港口碼頭、電網(超高壓輸配電)、通信方面的5G相關的基礎設施等。

中小創好於2018年

準確把握宏觀經濟的動向,可以爲更好地做出投資決策提供參考。那麼,落到實處,2019年股民怎麼投、投哪些更賺錢呢?

“應階段性高股息,戰略佈局成長股。”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底部打磨期重視高股息率公司;A股2-3年一次風格輪換,盈利趨勢是決定風格的核心變量,催化劑是政策,2013年鼓勵併購,2015年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再次支持創新,成長風格將逐漸佔優。戰略佈局新時代新產業,先進製造如5G產業鏈、新能源車產業鏈,服務消費如醫療健康、保險。

“2019年A股機會好於港股。”興業證券首席全球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爲,應精選成長股。行情風格偏重中小市值、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基本面受益於內需市場增長、減稅和行業政策改善,具體看好金融科技、雲計算以及大數據、5G、新能源、新能源車產業鏈、油服產業鏈、軍工、醫藥等。

“傳統藍籌股難有指數型大行情,更多的是低位波段,適合依據均值迴歸進行逆向投資。相對看好長期基本面確定的保險、消費等板塊。”張憶東表示。

在策略方面,光大證券認爲,2019年將進入“政策-經濟”週期的第四階段,呈現典型的“數據弱、政策松”組合,這對於大勢的含義是雖然大牛市的可能性不大,但比位於第三階段“數據弱、政策緊”的2018年要好。在結構上,建議更多地關注前週期行業與後周期行業的超額收益機會。在市場風格上,中小創有望比2018年表現要好,建議更多關注AI(人工智能)、5G、芯片、軍工、網絡安全等主題機會。

(國際金融報記者 王媛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