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溫州這些點,爲何吸引省委書記目光?

8月28日至30日,省委書記車俊在我市平陽、洞頭、永嘉調研。行走於甌越大地,輾轉海島鄉村、走訪紅色基地、考察項目企業……在此次溫州考察調研中,什麼吸引着省委書記的目光?記者今天走訪車俊考察調研過的部分地方,探尋它們的發展密鑰。

一方舴艋舟

載動鄉村振興

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今天,永嘉引客來,車俊一行來到永嘉縣巖坦鎮調研。一方舴艋舟,載的是千年船工文化的復興,三百里碧水古村,以及永嘉的鄉村振興。

楠溪舴艋舟  潘俊樸 攝

舴艋舟曾是楠溪江重要的文化符號和航運主力,有着1500多年的歷史。去年以來,永嘉縣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契機,在巖坦鎮謀劃復原巖坦溪源頭村至前溪村段“船工文化”,通過打造多個埠頭、舴艋舟、舴艋舟文化館等方式,將已消失30餘年的舴艋舟及航道復原。該縣還推動總投資20.3億元的楠溪源頭田園綜合體打造,走出了“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鄉村振興之路。

小小一方舴艋舟串聯起了當地14個村居的振興和發展。

源頭村是舴艋舟航線的起點。源頭村村委會主任陳小靜介紹,村莊通過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從“髒亂差”到“白潔美”,實現村居蝶變,村民增收。小村正立足“花漫源頭、舴艋人家”發展目標,推進生態停車場、道路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船工文化博物館、舴艋舟項目和漂流項目等業態開發。

8月30日,省委書記車俊赴永嘉縣巖坦鎮源頭村,考察村容村貌,瞭解旅遊發展情況。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

嶼北古村的發展,也是調研的內容之一。巖坦鎮黨委書記徐翔介紹,嶼北古村始建於唐代,去年,永嘉縣在全省首創“整村置換、村企合作”的古村保護開發模式,探索政府、村民、村集體和企業四方共贏的古村振興之路。計劃政府投資1億多元,撬動民間投資19億元,聯動推進5.1萬平方米古村保護利用、100多畝唐宋風格新村建設,謀劃建設集古村復活、文化影視、多彩森林、創意田園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投資近3億元,項目建成後,村集體每年可收益500萬元以上,村民可徹底解決住房困難,並實現人均增收超萬元,整個項目計劃2021年全部建成。”徐翔對古村未來信心滿滿。

嶼北古村一角。 翁卿侖 攝

一股創新力

撬動實體經濟

在甌江口,佔地1000畝的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忙得熱火朝天。因爲威馬已進入首批樣車試生產階段,預計下月將正式量產發售新能源汽車EX5,這將是國內首款全車交互純電動SUV。

走進車間,只見這座“有生命的工廠”裏大量應用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控制系統、數據化管理系統等高科技,其車身生產主線自動化率達到100%,生產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米”以內,數字化技改投入佔總投資的10%,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作爲國內新造車企業中首個自主建成投產的智能化整車工廠,威馬規劃年產20萬輛新能源智能SUV,一期可年產10萬輛。

作爲重大招引產業項目,“威馬”是致力於新能源行業的新星。作爲溫州土生土長的企業,“奧康”是傳統產業的佼佼者。對這兩家企業堅守實業、加強科技研發的做法,車俊表示讚賞。

8月30日,省委書記車俊赴永嘉縣奧康集團,考察生產車間、企業展廳,瞭解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情況。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溫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產學研合作,在科技創新平臺、科技人才資源、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上市及報會企業5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2654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109家。 

科技創新平臺上,我市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樂清智能電氣高新技術園區獲批創建省級高新園區,實現我市省級高新區“零”的突破。科技人才資源上,溫州累計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54個、團隊179個、碩士以上人才692人。去年,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88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95家,均爲歷年最高。

下步,溫州將繼續激發創新動能,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同時緊扣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兩條主線”,讓創新平臺集聚提升、產業企業提質增效、環境生態優化完善、創業創新更加活躍。

一片藍色海

帶動綠色產業

距離鰲江口外30海里的南麂島,是東海之上的藍色海島。碧海藍天下,一幅“紅色領航、綠色發展”的海島振興圖景,正緩緩打開。

在溫期間,車俊一行登上南麂島深入調研。

8月28日,省委書記車俊赴平陽縣,看望慰問南麂鎮、村基層幹部,和漁業養殖戶交流。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

有着“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的美譽,南麂島一直美名遠揚,吸引各地遊客慕名渡海而來。近年來,隨着垃圾分類、路燈安裝、飲用水等“民心工程”補齊海島基礎設施短板,景區品質的提升迎來夏日旅遊旺季,日進島遊客近2000人。南麂鎮積極引導島民“靠海喫海”,大力發展海洋養殖經濟和海島旅遊經濟,實現了南麂由“生態美”向“產業美”、“經濟美”的轉變。在遠離大陸的孤島,奏響了生態海島“富民曲”。

眼下的8月,正是南麂海域“海上牧場”的豐收時節。當地漁業養殖戶吳加將介紹說,全鎮共有養殖單位76家,養殖面積1500畝,去年黃魚養殖產值達1.33億元。目前,南麂鎮正以大黃魚、貽貝等爲特色產業支撐,依靠專業技術支持,實現深海仿生養殖,打響南麂養殖品牌。

三盤尾村黨員志願者唐愛秋介紹,過去村子守着景區卻依然是經濟薄弱村。近年來,村幹部強化黨建引領,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通過引進民間資本,以結對合股經營的方式,村集體出資建設“三盤·民宿”和購物廣場,爲遊客提供“喫、住、玩、購”一站式服務,也讓村子從此摘下了“落後帽”奔小康。該村豐富的旅遊資源、有特色的黨組織建設和村民合股發展民宿贏得車俊點贊。

一種“海霞”紅

閃動海上花園

整潔的鄉間小路,錯落有致地串起一幢幢原汁原味的以石頭結構爲主的海島漁民房,每幢房屋正門上方特意安置紅五星,成了紅色“點睛之筆”。洞頭區北岙街道海霞村,因爲注入了“海霞精神”,正建設更加美麗、更有特色的海島村莊。

8月29日,省委書記車俊赴洞頭區,考察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瞭解海霞精神弘揚傳承情況。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

走進海霞村,車俊邊走邊看邊瞭解。該村村支書鄭華端介紹,憑藉“高顏值”和“好內涵”,海霞村每年吸引7萬多人次的遊客來此參觀學習。去年以來,該村跟海霞女子民兵連結對共建,大力實施“紅色海霞,綠色村莊,美好生活”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改造汪月霞舊居、設立鄉賢榜等做法,積極推進紅色鄉風文明建設;同時深入實施“旅遊興村 三產富民”戰略,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在傳承發揚“海霞”精神的同時,海霞村的村民收入也不斷水漲船高,“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67萬元,老百姓不僅腰包鼓了,精氣神也好了。”

車俊一行還看望慰問了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成立50多年來,一批批漁家姑娘戍疆守島、艱苦創業,鑄就了“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海霞精神。

“今年,我們將重點打造‘海霞學院’,把海霞精神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洞頭團區委副書記、女子民兵連指導員楊燕輝說,海霞學院將以海霞精神等內涵爲依託,開展一系列紅色教育、軍訓等工作,更好地弘揚、傳播海霞精神。“我們連骨幹排女民兵通過了快艇證、A3駕駛證和旅遊講解員證考試,融入到紅色旅遊從業隊伍中,輸送的2500名女民兵也成爲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楊燕輝說。

來源:溫州日報全媒體

金朝丹 林明 郭樂燕 章映

編輯:周弧

審覈:劉曜

監製:胡恩強 張佳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