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免戰牌,這是一種向敵方宣佈或要求停戰的牌子,在清朝錢彩所著的《說岳全傳》第15回中有提到"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這是小說家言,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免戰牌呢?具體是沒有的,但有類似的。

比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朱棣在攻打濟南的時候遇到一個讓他很無奈的人,這個人就是鐵鉉。在朱棣的猛攻之下,鐵鉉一時抵擋不住,於是掛了“免戰牌”。

古代戰爭主要是對陣,攻城,守城三種。,對陣一般都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拼個你死我活,如果一方不能對陣就會選擇守城,攻城一方如果是守城一方兵力的五倍或者十倍是不會停止攻城的,即使守城方掛了免戰牌,攻城一方也不會長時間停止戰爭,但是會給守城方定下免戰的時間,讓你考慮是戰還是降,但是如果守城方長時間不戰不降攻城方也不會撤兵,他們會繼續圍困。

因爲古代是冷兵器時代,長距離殺傷的也就是弓箭。想要登上十來丈高的城牆,或者越過幾丈寬的戰壕進入對方城堡或軍營,只能靠肉搏,那樣的損傷會很大,多數軍事主帥不會去做。要是放在現代,你掛個木牌牌,嘿嘿,俺一發榴彈炮給你轟去姥姥家了。

躲到營盤裏之後,高掛免戰牌的一方會在營盤周邊插滿鹿角,再配上雄厚的兵力防禦,在敵我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強攻是無法奏效的。比如劉備東征東吳的時候,東吳大將陸遜帶的軍隊要比劉備的多,但就是龜縮不出,劉備拿他沒任何辦法,只能乾耗着。同樣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帶領大軍就是縮頭不出,任諸葛亮計謀百出,也拿他沒脾氣。

城大兵少,一旦城門城牆被攻破,攻方兵力集中,守方兵力分散,以多打少,所以能靠巷戰翻盤的相對比較少。而營寨則不同,相對狹小的面積裏滿滿都是戰兵,進攻方會承受比城牆上火力密度更大的箭雨,即便千辛萬苦攻破寨牆,恐怕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但還要面對嚴陣以待的敵人生力軍,要想取勝難上加難。所以古代大軍作戰如果一方堅壁不出,另一方多半也沒辦法。對於大軍主力營寨(不包括小型寨堡,那個人太少和守城概念類似),偷營劫寨可以,水火絕糧各種智取可以,強攻極其少見。

不是那樣的,如果那樣能行,諸葛亮還唱空城計幹嘛。是因爲早先的城池是非常的堅固,早先的炮火不先進,等於現在的大禮花炮,打不遠還沒有太大的殺傷力,打到城的牆上不起作用,所以守城也是古人們的上等策略,一般是越勢方的選擇,探子們早已探明對方的來勢兇猛,以越對強使城池難保,不如用緩兵之計,將帥們深知城池堅固,又有強多的弓箭手,才能掛上免戰牌,堅守不打,等代時機選擇戰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