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近日网上出现了一篇“淮海战役决定国民党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貌似很有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没有讲到点子上!那就听老周细细道来:

  图1:网上出现的“淮海战役决定国民党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截图

  近日网上开始流传一篇“淮海战役决定国民党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有几个朋友知道老周对淮海战役还有所研究,所以特意向老周推荐了这篇文章。

  粗粗一看,貌似很有道理,而且不少观点在坊间也很有市场,但仔细一分析,完全是似是而非,全都没有讲到点子上!那就听老周细细道来:

  第一个生死瞬间:“1948年10月,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10月15日这天,蒋军东北锦州失守,慌乱之中蒋把杜调往东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将刘峙偏偏又是个庸才,从10月15日到11月6日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边竟然毫无理由地命令四个兵团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过来并施以重拳。”

  图2:实际指挥徐州国民党军的杜聿明

  ——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对华野发动闪电进攻,天方夜谭吧?

  首先国军四个主力兵团:

  第2兵团(邱清泉),下辖第5、第12、第70、第72、第74军等五个军,共约十四万人;

  第7兵团(黄百韬),下辖第25、第44、第63、第64、第100军等五个军,共约十二万人;

  第13兵团(李弥),下辖第8、第9、第115军等三个军,共约八万人;

  第16兵团(孙元良),下辖第41、第47军两个军,共约四万人。

  就是不管徐州及后方的守备,四个兵团倾注全力加在一起也就三十八万人,而解放军华野是多少兵力?野战军总共十五个步兵纵队(纵队相当于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当时的特种兵主要是指炮兵、坦克、工兵等技术兵种,而不是今天所说的特种部队),共约三十五万人,另外还有山东军区部队约十五万人,合计约五十万人。而且,在刚刚结束的济南战役中,华野也只有6个纵队组成的攻城兵团参战,而另外9个纵队组成的打援兵团十八万人根本就没有参战,齐装满员士气高昂,不需要休整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三十八万国军进攻五十万解放军(就是只算解放军的一线野战军也有三十五万),有几分胜算?再说,即便作战计划刘斐和郭汝瑰毫不知情,但四个主力兵团三十多万部队参与的大行动,以国军的能力,能完全保密,打一场出其不意的闪电战?这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第二个生死瞬间:“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蒋介石在10月20日的会议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见后,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满口答应,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10月30日白又突然变卦,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既然知道在同一个战场上有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总部,为什么早不合并指挥机构?解放军方面,也是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虽然成立了总前委,但总前委只是在12月17日萧县蔡凹村华野司令部召开了唯一的一次全体会议,而此时已经是战役后期战局基本确定的时候了,在整个战役期间总前委在军事指挥上也没有下达过任何一个作战命令,解放军不照样打胜了?

  图3:淮海战役期间总前委在唯一一次全体会议后合影

  再说即便白崇禧同时指挥两大剿总总部就一定能力挽狂澜?这也未免太高看“小诸葛”了,这个“小诸葛”的外号其实重点在“小”而不是“诸葛”,白崇禧眼界小格局小,只有小伎俩而无大韬略,看看1949年他在衡宝战役中的指挥就能知道,这时他可没有人掣肘,完全大权在手,不照样被林彪的四野打得满地找牙?凭什么说他在淮海就能扭转乾坤?

  这种对白崇禧的指责最早是1953年“国大代表”但衡今在第一次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接着在1954年的“国民大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又有四十多名代表联名签署”为追究责任,以明是非,振纲纪而知兴复案”提案攻讦白崇禧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还有新闻界大佬潘公展也在香港出版的新闻天地上连载《有涯室梦痕录》批评白崇禧。为此,1954年3月24日,白崇禧发表《致潘公展先生公开信》对相关指责一一做出解释和澄清。这种白崇禧背锅的陈词滥调早已不值一驳,居然还能拿出来成为决定淮海战役生死的瞬间!

  图4:白崇禧成了背锅的

  第三个生死瞬间:“徐蚌会战中共军史上叫淮海战役,按早先毛泽东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向运河线的淮阴、宝应、高邮守军攻击,争取消灭蒋第一绥区周岩部;第二步向陇海路东段的海州、连云港进攻,全歼蒋第九绥区李延年部,这叫先取淮阴后打海州,故称为淮海战役,整个计划比后来的实际战局小得多。当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前线的刘伯承、粟裕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万蒋军,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是两位国民党军中将张克侠、何基沣。11月7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

  ——这个更是常识性的错误。

  “小淮海”的战役设想,最早是粟裕在9月24日提出,当时粟裕提出了三个方案:一,先以苏北兵团攻击两淮,主力准备迎击徐州援敌;再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而后全军转入休整。二只以一部进行海州作战,主力以备战姿态休整。三全军向南,寻歼徐州援济之敌。在这三个方案中,粟裕更倾向于第一方案。毛泽东复电同意举行淮海战役“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指出这一战役分三步走,第一步攻击黄百韬兵团,第二步攻击两淮之敌,第三步攻击海州、连云港之敌。淮海战役的名称,就是两淮和海州连云港的合称。

  图5:最初“小淮海”的设想是粟裕提出来的

  到了10月11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提出淮海战役的规模将大于华野以往的任何战役,除投入华野全部兵力外,还要求中野在战略、战术上进行密切配合。因此他命令中野立即举行郑州战役以牵制孙元良第16兵团。同时确定淮海战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6至7个纵队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另以8至10个纵队阻击由徐州东援之敌,这一阶段争取在两到三周内完成;第二阶段以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等地,以主力牵制徐州之敌,这一阶段也争取在两到三周内完成;第三阶段以5个纵队攻击两淮,以主力担任阻援,这一阶段也需两至三周。在兵力部署上,还是攻点打援的原则,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援打援。10月22日,毛泽东又要求中野在郑州战役后,全军东进,直出徐蚌线,切断刘峙集团的退路。这才将“小淮海”演变了“大淮海”。这时已经确定了与徐州刘峙集团展开决战的战役决心。

  11月4日,华野就下达了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从6日开始,华野各部开始从集结地向预定作战地区开进。而在5日,徐州剿总就发现华野主力有大举南下迹象,立即决定开始实施《徐蚌会战计划》,下令各部于7日向徐州和津浦路两侧收缩。而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贾汪起义是在11月8日。贾汪起义根本就不是什么改变淮海战役的走向,在贾汪起义之前,解放军就已经确定了大淮海的决策,贾汪起义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意义确实很大,但主要是使解放军能够及时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实现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第一步战役设想,如果没有贾汪起义,很可能黄百韬兵团会抢在解放军形成合围前就退到徐州。

  “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更是无稽之谈,张克侠、何基沣的起义绝不是异想天开,何基沣是1939年就入党的地下秘密党员,张克侠更是早在1929年入党的秘密党员!他们早就做好了起义准备,只不过一直在等待最有利的时机,1948年11月8日在贾汪,正是最佳时机,但只是战役性的作用,而不是战略性的,更不是什么改变中国现代史的方向。

  图6: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贾汪起义

  第四个生死瞬间:“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会合黄维的第12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11月9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泽东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

  图7: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坚持了两周确实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这个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凭什么就能保证,集中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和黄维第12兵团共三个主力兵团就能击破刘伯承中野的6个纵队?从解放战争开始以来,什么时候看到过国军能如愿抓住解放军主力,打出一场围歼战的?而且要是没有邱清泉第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增援黄百韬第7兵团,那么华野完全可以抽调出阻援的几个纵队,加入对黄百韬兵团的进攻,或者干脆直接进攻徐州,到这个时候,西没能击破中野,东徐州又守不住,又该如何收拾战局呢?

  杜聿明的这个方案其实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本来就反对守徐州,认为困守徐州及津埔路一线就是个死棋,所以他这个向西先击破中野的计划实际上是放弃徐州,牺牲黄百韬兵团来为3个主力兵团赢得一线生机——既然黄百韬兵团被歼,徐州又失守,这里又找不到中野主力,那么干脆退蚌埠,保存3个主力兵团,依托淮河组织防线,这才是杜聿明这个方案的真正用意。这个方案根本就不是赌徒式对决,更谈不上是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本质就是杜聿明不能公开反对守徐州,而想以转移进攻方向的伎俩来变相实现退守蚌埠的计划。如果是赌徒式的方案,那就应该是以徐州主力全力向东救援黄百韬,和解放军华野主力硬碰硬,干脆直接来个决战,那或许还能有一线机会。

  图8:淮海战役经过要图

  第五个生死瞬间:“看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后,我很有点为郭汝瑰鸣不平,这位当时的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厅长对于中共能够在淮海战役中取胜的贡献被完全埋没了。实际上,郭厅长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决不亚于刘邓粟等人,至少如果没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划,杜聿明是完全能够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撤到淮河以南的。杜聿明11月30日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粟裕几乎是绝望了,电影《大决战 — 淮海战役》里边专门有一个情节对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转了。”

  ——郭汝瑰的作用哪有这么大,充其量就是一个高级间谍,他能做的也就是鼓动如簧巧舌说服蒋介石命令杜聿明改道去救援黄维兵团。你凭什么断定杜聿明就一定会执行这个命令,杜聿明早在部署徐州撤退前就再三要求“撤则不战,战则不撤”,要是杜聿明多一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郭汝瑰的作用还有个屁用!退一步说,即使杜聿明去救黄维,如果他组织更为严密,或者干脆抛下机关勤杂人员,直接组织精干战斗部队,编成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突击兵团,轻装急进,同时黄维兵团也全力突围,难道就没有翻盘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局面,郭汝瑰的努力或许就弄巧成拙了。

  图9:郭汝瑰的作用哪有这么大

  至于“杜聿明11月30日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粟裕几乎是绝望了”的说法完全就是胡扯了,粟裕早就预见到了杜聿明必然会放弃徐州全军撤退,只是中央军委根据郭汝瑰送来的情报杜聿明集团是走两淮南撤,所以命令粟裕将主力部署在两淮进行拦截。这是杜聿明早就怀疑郭汝瑰是内鬼,上报的计划根本就是个障眼法的假计划。而粟裕认为杜聿明绝不会走从水网密布的两淮,但是中央军委有命令,如果违背命令,一旦杜聿明真的走两淮,那岂不是要贻误打局了!所以他纠结的是这一点,最后他还是以主力部署在两淮,但仍留了一手,有三分之一的部队部署在可以随时向徐州以西拦截的机动位置。当杜聿明部队从徐州撤退,前卫炮火连天向萧县推进,而后卫则不等主力撤退就开始破坏徐州的工厂仓库和物资,第一时间就把整个意图暴露了,粟裕马上调整部署展开拦截和追击,到12月4日就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李石林、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图10:粟裕早就预见到杜聿明会放弃徐州

  高手过招,相互之间基本上都能准确判断,间谍的作用不过是锦上添花,绝不会是决定性的。

  所以,这篇“淮海战役决定国民党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一分析,不但有常识错误,更是似是而非,全都没有讲到点子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