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最熟悉內地的臺灣導演是誰?

既不是曾在內地拍《色·戒》的李安,也不是張艾嘉、劉若英這般已可在當代內地語境中創作的電影人,而是上世紀80年代便已封導筒的臺灣電影大師李行。

1990年開始,李行來往內地近百次,爲了兩岸電影的交流不停奔走。他和內地第三代導演謝晉是摯友,還把自己所有作品捐給了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他講,這是落葉歸根。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本週一、週二,作爲第十一屆臺灣電影展的重頭戲之一,在北京集中放映了四部李行創作於1970、1980年代的,數字修復後的作品。

觀看李行的電影,有種影史“考古”的快感。從1950年代的臺語片、1960年代健康寫實的國語片風潮、1970年代明星製造機的瓊瑤三廳電影,甚至臺灣新電影時期的主將侯孝賢、陳坤厚、小野、張艾嘉等都曾參與過李行電影的創作。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展映的四部影片

幾乎可以說,瞭解李行的電影,便了解了半個世紀臺灣電影的發展歷程。

中式倫理美學的繼承者

作爲一名30後導演,李行從未否認過他作品中對倫理、教化、儒家道統部分的着重展現。

李行出生在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裏。他在父嚴母慈的環境中長大,在四個兄弟中排行老三。

1948年,因國共內戰,李行隨父親李玉階離開蘇州赴臺。

不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動盪、還是顛沛至臺灣,他們一家人從未分離過。李行曾在一篇文章裏寫到過,“我們逢年過節,要給父母磕頭的,要祭祖的。”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小城之春》

離開內地前,費牧的經典之作《小城之春》給李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彼時已在蘇州國立社會育教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組讀大一的他,到臺灣後便立下了要做演員的志向。

爲了出演《永不分離》(1951)裏小到不能再小的角色,一位林場職員黃夏,李行不僅放棄了學校的年終大考,還爲角色寫了上千字的人物小傳。

後來,慢慢地做副導演,到和田豐、張芳霞一起拍攝臺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1959),李行拍攝了十幾部臺語片練手藝。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彼時,臺灣剛經過日據時期,國語片製作還不發達。那時候,臺灣的公營公司僅三家。

中制主拍軍事教育片,臺製則以新聞片、紀錄片爲主,中影則以劇情片爲主。而且中影配置齊全,器材、演員、攝影棚以及院線應有盡有,是立志做導演的李行的最佳歸宿。

不過,道路比想象中曲折。他曾三次申請進中影,均被婉拒。後來,李行在父兄的支持下成立了“自立電影公司”,拍出了《兩相好》(1961)和《街頭巷尾》(1963)。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其中,講述一羣外省人居住在臺北違建區內相互扶持的《街頭巷尾》,是李行面對時代而作的作品。他把臺灣外省人們離鄉背井、思鄉心切的憂慮心情融入故事裏,人與人間的暖意延續了三十、四十年代上海民國電影的精髓。

因爲這部電影,中影爲李行開放了大門。從《街頭巷尾》裏,中影找到了其特有的製片方向,走寫實路線。他們趁着臺灣經濟漸漸復甦的勢頭,把目光放在鄉土農村,便有了兩部經典的《蚵女》(1963)和《養鴨人家》(1965)。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女主唐寶雲是侯孝賢高中時代的夢中情人

李行後來回憶也提到,這種寫實是有選擇性的寫實,走的是健康明媚的路子,也就是“健康寫實”。在這些作品裏,有着李行擅長的倫理問題。

比如《養鴨人家》裏養父與小月間曲折動人的故事,探討的是生與養之恩孰更重的命題。

而李行作品序列裏對倫理、道德和仁義等中式命題探討最深入的非《秋決》(1972)莫屬。漢朝時期,在奶奶溺愛下長大的三代單傳裴剛被陷害後殺人入獄,來年秋後問斬。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在一整個四季變幻中,桀驁不馴的裴剛經歷了逃獄,失去奶奶,爲傳宗接代與被送進牢獄的蓮兒成親,至悔悟後接受問斬責罰的過程。

編劇張永祥和李行一起打磨劇本12稿,纔有了這個登峯造極的東方倫理故事的呈現。《秋決》也是李行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據說,李行不太滿意《秋決》搭景拍四季,一直想要再拍一部《跪在滾燙的石板上》,依舊由《秋決》的男主角歐威主演。在實景中,拍出一年四季的變化,講述一個人跪在寺院門口祈求僧人爲其剃度的故事。

可惜,歐威在拍完李行的《婚姻大事》(1974)後因尿毒症去世,《跪在滾燙的石板上》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片。

沒有李行拍瓊瑤,就沒有瓊瑤


這句話,出自李行導演之口。

如果說拍《街頭巷尾》、《秋決》是出於李行個人的美學追求,拍《喜怒哀樂》是爲了幫襯來臺灣發展的李翰祥的話,拍瓊瑤大抵是出於商業考慮。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喜怒哀樂》四大導演(左起):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

李行曾與瓊瑤電影結緣過兩次。1960年代,在拍攝健康寫實片的同時,公司經理也和李行商量着總不能老拍鄉土題材,於是中影在1965年買下了瓊瑤的短篇合集《六個夢》。

李行將兩個短篇中的《追尋》改編成《婉君表妹》,另一個《啞妻》改編爲《啞女情深》。如今,備受當下年輕人吐槽的瓊瑤故事裏的三觀,也沒逃過當年李行的毒舌。他曾說過,“瓊瑤劇裏的男女愛情都是不正確的。”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李行試圖在情情愛愛的三角故事裏,找到其社會關懷和有價值的部分。比如《婉君表妹》裏三個表兄弟追求一個表妹的故事,在李行的口中是荒唐的。最後在爭奪的難分難解之時,其中一個出走進入黃埔軍校,參加革命了,這是李行口中健康寫實的部分。

而《啞女情深》則拋開上一代狗血的三角戀情不談,在啞妻生下來的女兒依舊是啞巴的設計中,李行想要反映的是殘障教育問題。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這兩部作品火了之後,找瓊瑤改編的電影公司越來越多,中影將剩餘作品歸還給瓊瑤後,一度未再與之合作。

七十年代,李行與張永祥合作的《風從哪裏來》票房失利,兩人從當時中學女生的愛好讀物中瞭解到瓊瑤小說依舊受歡迎。

從1973年的《彩雲飛》開始至1977年的《風鈴風鈴》爲止,兩人搭檔共改編了六部瓊瑤作品。70年代,也是瓊瑤三廳電影(客廳、歌廳、咖啡廳)最流行的時候。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彩雲飛》

李行依舊試圖在瓊瑤電影裏挖掘與倫理相勾連的主題。比如《心有千千結》裏,浪蕩子在過世父親的安排下,一步步走向正途。

雖然有評論認爲李行的作品裏,常常將矛盾對內,且認爲教育、感化、仁愛便能解決矛盾,是軟化迴避客觀現實世界的表現。但就瓊瑤電影這類懸浮感頗重的故事而言,李行已經儘量在商業感頗重的故事裏加入他的人文關懷。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甄珍

同時,這些李行牌瓊瑤電影是名副其實的“明星製造機”。甄珍、林鳳嬌、秦漢、秦祥林、鄧光榮等玉女小生,他們或在李行的電影裏成名,或大放異彩。

尤其是秦漢和林鳳嬌。瓊瑤電影結束後,李行重回健康寫實路線,當然這其中融合了不少言情的元素。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汪洋中的一條船》

比如,三人搭檔再次合作的、根據自傳體小說改編的《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不僅拿下金馬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還爲秦漢帶去了影帝。當年,這部影片引進內地也受到了極大追捧。

後瓊瑤時期,他們還合作了懷念故土的《原鄉人》(1980),也是經典。而林鳳嬌獲封金馬影后的《小城故事》(1980)裏,她的搭檔換成了鍾鎮濤。鍾鎮濤也是李行唯一簽約過的演員。

李行,臺灣電影半個世紀的縮影丨矚目

《小城故事》

這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小點,林鳳嬌和鍾鎮濤搭檔的第一部李行作品《早安臺北》(1979),劇本由侯孝賢創作。其鬆散的故事線倒是能看出幾分侯孝賢的影子來。

1980年,侯孝賢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就是溜溜的她》。臺灣電影新浪潮的風正在吹來。

結語

1980年代中後期,李行息影。與我們距離更近的、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力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在彼時聲浪不息。

也正是在那個時間,臺灣電影在走向藝術性的過程中,漸漸走丟了票房和觀衆。而李行一輩導演們的存在,正是在提醒後世人臺灣電影也曾有票房輝煌的商業時期,也有傳統倫理與現代表達交融的創作。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