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微信與微信全面互通,釘釘該擔心什麼?

很遺憾,協同辦公市場再次演變爲了 AT 之間的一場局部競爭。

在去年,釘釘宣佈推出智能硬件、上線「智能人事」功能等強勢打法之後;進入 2018 年,風向突變,企業微信的進攻勢頭顯得異常兇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更新,就是企業微信與微信消息互通開啓內測。

同時,晚於釘釘出現的企業微信還在它的 2 週年之際,第一次全面公佈了各項核心數據:企業微信註冊企業數達 150 萬家,活躍用戶數 3000 萬,已經滲透到 50 多個行業,其中,中國 500 強企業裏已經有 80% 開通了企業微信。

圖片來自:企業微信《2018 智慧企業數據報告》

儘管從連接的企業、用戶數量上來說,企業微信仍然處於追趕地位,但很顯然,企業微信正在加速。根據企業微信發佈的《2018 智慧企業數據報告》,企業微信今年註冊企業數量整體增長 180%,用戶數增長 500%。而隨着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通,二者圍繞用戶數據的差異將有可能進一步被縮小。特別是在這一功能背後,企業微信還隱藏着一項彎道超車的祕密武器。

企業社交,誘惑與斷層線

企業微信與微信的關係鏈打通,這是企業微信一個年度大招。

但這一能力被外界更多解讀爲 3 大作用:1.移動化辦公與跨界溝通;2.企業形象管理;3.企業關係資產的保護。

也就是說,互通之後,企業微信的聯繫人可以直接添加微信好友,雙方各自處於不同平臺可以跨界溝通,實現移動化辦公的能力大升級;同時,當企業方採用企業微信與微信客戶交流時,將助力企業員工爲客戶合作伙伴提供更正規的服務,幫助企業統一管理員工的內外部溝通與客戶關係。也能避免員工離職造成客戶流失。

但是,應該看到,企業形象管理和關係資產保護,這些價值對企業來說仍然是較爲隱性的。而對於工作溝通來說,企業微信基於微信的龐大用戶,將微信關係鏈進行導入,的確開闢了一條企業社交的新路。

不過,事實上,無論釘釘和企業微信怎樣通過影響企業決策者的方式,推行辦公場景下溝通工具的去微信化,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用戶使用微信開展工作的習慣。企業社交,仍然是微信的地帶。

工作溝通分爲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兩個部分。內部溝通爲企業協同的一部分,外部溝通爲企業社交。企業協同重效率,企業社交重便捷。

實現內部溝通的高效性,是協同辦公工具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但是企業也都會存在對外溝通的客觀需求,於是,當內部溝通的功能逐步確立,企業社交也就成爲了企業協同軟件的誘惑所在了。但實際上是極難突破的斷層線。

比如,釘釘之前也對這方面存在巨大想象,並一度想反向延伸到生活社交,將釘釘發展爲對標微信的產品,最後卻不得不放棄。

而企業微信因爲背靠微信的天然優勢,接入微信會更加順利順暢,但也主要還是將企業社交聚焦於客戶服務上,形成對微信信息的提煉;另一方面,企業微信實際上在與微信的互通中,不僅僅只是交流互通這般簡單,而是試圖建構更深層的連接,對企業和商業行爲帶來直接幫助。

數據大整合,企業微信的深度野望

在企業內部的溝通與協同方面,實現工作的高效性與執行力是關鍵。

高效性既是指人的即時響應,也是工具的高效性。人的高效性更多地被設計爲 IM(即時通訊工具)之中強勢的消息觸達與反饋機制,比如企業微信的「回執消息」、添加「待辦」;釘釘的「DING 任務」等功能。

而工具的高效性,則不僅是 IM 工具本身,還包括協同辦公輔助型工具的加入。在去年,企業微信合作伙伴大會上,就宣佈企業微信將全面開放,其中包括在「第三方應用」平臺中全面引入各大合作伙伴的辦公軟件,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企業辦公工具,滿足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圖片來自:企業微信《2018 智慧企業數據報告》

由溝通交流以及工具層面上的提升效率,再到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之後,企業社交功能的加入,應該說,企業微信形成了溝通內外的完整矩陣。

但這些卻仍然不是最重要的。而企業微信的真正目標又是什麼呢?

答案其實也正隱藏在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當中。事實上,企業微信真正要做的是全面的「連接微信」。通過與微信互通,把原先沉澱在微信中、具有企業 / 商業價值的信息全部聚合到企業微信上面。

在 5 月 8 日,企業微信新版本單獨增加的「連接微信」板塊中,已經率先上線了「消息互通」、「小程序」、「企業支付」、「微工作臺」4 大基礎能力。而此後,不排除企業微信對微信的全面信息接入。

除了個人微信、名片、微信羣等社交信息之外,還包括對微信錢包、小程序、微信支付、卡券、電子發票等工具的全部支持。

這些商業化工具,會將其連接的大量的電商、O2O、智慧零售、生活服務等企業帶入到企業微信,從而實現信息一體化、協同管理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特別是支持微信「小程序」關聯到企業微信,企業員工與客戶溝通時,可將商品或服務小程序頁面轉發給的客戶,方面客戶在微信中購買或使用。

而「企業支付」支持在微信支付商戶平臺開通企業微信專區的企業獲得微信支付所有功能,實現對內部員工收付款和向外部客戶與合作伙伴收款。

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微信會變成了每個商家的信息化後臺,變成微信的管理後臺。在微信一端,每天發生着 10 億人精彩旺盛的購物與服務,而每家企業與之聯繫的方式、建立客戶服務,將逐步通過企業微信實現;並通過小程序、微信支付的數據獲取,分析用戶的數據行爲,制定智能精準化的營銷策略,從而優化銷售與營銷效果。

當然,前臺的數據化仍然只是個開始。畢竟,智慧零售其實完整包含了「數字化的商品、數字化的顧客、數字化的運營」,在「人、貨、場」3 要素當中,「人」也不只是顧客,也包括商家中的店員、生產者、運輸者與管理者;「貨」既是交付後的貨,也是生產、運輸、倉儲狀態下的貨;「場」,則涵蓋了銷售時線上線下各種細分場景,也應該考慮到不同購物場景下商家的人與貨的場景配合。

所以,這就需要企業微信在後端整合方面作出努力。接下來,企業微信基於對微信在線「公有」數據的整合,會再與企業 / 商家的員工管理、訂單管理、CRM、ERP 等系統連接,形成企業內外所有信息的一體化,實現企業管理和信息資源的全面打通。最終,企業在無邊無際的大數據環境下,形成信息一體化連接後的共振效應,形成數據雲計算與管理智能化。

所以,今年,企業微信提出要做企業的「智慧大腦」,更深層次的野心在這裏。其實,在企業內部存在着一個個信息孤島,企業外部也存在着信息孤島,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又相互隔離。

只不過企業外部的孤島,已經被微信所連接。企業微信要做的是從信息孤島走向信息貫通,從而對企業生產、管理、製造、銷售帶來顛覆性變化。

釘釘向左,企業微信向右

當然,企業微信要想全面整合數據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在各築堡壘企業市場,僅僅通過工具本身的勢能,通過對微信中個人用戶數據的接入,仍不足夠。

對於企業微信來說,業務推進上,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有 3 個:價值認同、接入成本和信息風險。

首先是價值認同。對於企業主來說,數據智能化和信息一體化的價值顯現需要過程,因此,這一價值的是需要說服的。而最爲企業管理者犯難的就在於對於原有工具的捨棄,甚至在全面擁抱數據化的影響下,對企業結構、管理方式的重構。

第二是接入成本。意味着企業原有信息系統需要遷移、接入或者捨棄。所以,企業微信最好是通過一種平臺化、開放式接口的方式,讓所有企業原有的 OA 、CRM 系統接入進來可以更加平順。當然,平臺化之外,企業微信的服務商也必然需要一一去做接入工作,只不過工作量會大大減輕。

而最後,信息風險也是企業主的擔心。當企業將所有信息全部上雲之後,企業的隱私、信息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呢?雖然從技術層面上,這樣的擔心未免會稍顯多餘,卻是企業方實實在在需要克服的一個接受障礙。

而從企業微信要做企業信息整合,可以看到,進入 2018 年,企業微信和釘釘,已經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打法。

如果說企業微信準備幫助企業走向後端數據的高效智能管理;那麼釘釘,現階段則更想幫助企業做前臺的輔助和助力。

釘釘由虛向實,反打硬件的 AI 化,正是相信企業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大量需要機器協助的場景;而企業微信由軟件走向後臺數據化,則是基於微信掌握着大量用戶數量,相信更多的客戶交流其實是在線上發生的。

釘釘從行政、人事、接待等延伸需求強化企業協同;企業微信則從商業幫手、效能助手等方面,特別適合從電商零售領域切入信息一體化。

釘釘切普遍場景下的內部服務;企業微信目前來看吸引力更在於外部服務場景。

釘釘相信企業協同的發起者和短期迫切需求來自人力行政部門;企業微信則相信是銷售和客服部門。

圍繞企業微信與釘釘的競逐還遠遠沒有終點。儘管,二者都想要做企業全場景的服務工具。但至少從目前來看,釘釘對人事的理解要佔優,而企業微信對顧客的掌握則更顯立體與完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