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 三易智運董事長丁率

整理 | 物流麻將胡

編者按:

城市配送市場規模巨大,據行業數據統計,2016年全國同城貨運市場規模約佔國內總GDP的1.5%,超10000億元,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長,但在城市配送領域卻沒有出現一家像快遞、快運領域“順豐”或“德邦”這樣的標杆企業。

三易智運董事長丁率強調,城市配送行業作爲物流體系的一個板塊,本質與後者一樣,是基礎服務業;“成本”與“服務”永遠是物流的核心要素,城市配送也不例外。

從四種運營模式看中國城市配送企業未來的出路

演講嘉賓:三易智運董事長 丁率

針對城市配送企業運營模式,丁率也帶來了一些思考。1)車貨匹配(貨主與運力的撮合交易);2)環境友好(環境友好型車輛,低成本&零排放);3)智慧物流(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GIS、大數據等智慧物流技術);4)平臺與規模(平臺規模與車輛金融)。

(本文根據4月21日由物流沙龍舉辦的“第四屆城市物流高峯論壇”現場錄音整理)

產業環境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碎片化和大爆炸的時代。現在城配領域很火,可以說是物流的最後一塊處女地,因爲資金上來了,資本是推動所有產業的唯一動力。

資本投資投一個項目很容易看三點:

一個是市場規模,城配作爲物流的一個分支,市場足夠大,因爲我們每天生活在這裏,所有的東西都伴隨着我們的生活。

第二是看行業機會,快遞業就不說了,四通一達,順豐,快運有德邦。但城市配送方面真的沒有什麼特別標杆性的企業,沒有巨頭的話,大家都有機會,大家都有機會,資本就要押寶了。

第三就是時機。五年前如果做這個事情真的很難,現在我們政府的頂層設計真的很棒。我去年參加了一些部裏的會,或是各市交委、交通局的會,發現政府其實很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推動起來有難度。

行業分析

城配領域規模巨大,有着上萬億的市場,但從業個體較多,規模化企業較少,這一點和美國差得比較多。

我在美國走過幾次,美國跟中國很像,國土面積非常大,所有的快運、大的幹線物流也是大貨車司機爲主,但它的城市配送卻有幾家比較好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比較專注,不像UPS這種大而全,什麼都做。例如,Tiger是隻做搬家,它們就把城市配送的幾個大領域分得比較細。

城市配送另一個行業特點是場景複雜,需求差異。快遞和快運相對簡單,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倉到另一個倉,而城市配送可能今天要從一個冷庫送生鮮水果到一個菜市場,明天要送傢俱到一個客戶家裏,大後天又要把菸草送到超市。因此,想要大而全就很難了,所以有些平臺用一些技術,就想解決一切問題,有點太理想化。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城市配送的成本持續走高。這幾年城市生活成本都在持續走高,在一線做運營的人應該蠻辛苦的,因爲成本在增加,但是售價又提不上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應該會有一定的改觀,因爲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快到了尾聲。

行業本質

物流是基礎服務業,“成本”與“服務”永遠是物流的核心要素。這段話是日本一個物流鼻祖說的,這句話說得很對,他說的是物流,物流的本質就是成本和服務。城市配送作爲物流體系的一個板塊,本質和後者一樣。

模式思考

國內很多成功企業的模式都是從歐美學來的,之前有很多平臺,今年很多平臺就已經沒有原來那麼高的曝光率了,還有的在轉型。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有些東西不是拋出一個概念來就可以付諸實施的,還得是往接地氣的方向走。那麼,我們的模式怎麼來?

1)車貨匹配,貨主與運力的撮合交易。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肯定是需要解決的,車貨匹配具體要怎麼做,怎麼做到護城河?我們單純做撮合交易的情況下,怎麼做?尤其是未來,如果城市配送也像美國那樣,是有幾家比較大規模的公司,排名前幾的佔了很大的市場份額的話,我們的撮合交易的市場體量還有多大?我不太清楚。

舉個例子,如果是租房子或者買房子,可能真的需要中介,因爲中國所有的房子理論上是在14億老百姓手裏,你不可能誰都認識,一定需要中介機構給你提供有效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是辦一張手機卡,應該沒有人會找中介,因爲就三家公司,電信、移動和聯通。如果未來我們也發展到一定的地步,北京市可能就是4到5家比較著名的城市配送企業,每個人有不同的強勢區域,我們的客戶再去找運力會不會通過撮合交易?這是一個疑問。

就像我們送一個小的快件,可能我們一想就想到閃送,不會想到一些大的互聯網平臺,直接給閃送就好。

2)環境友好,環境友好型車輛,低成本零排放。

其實這一點上,我倒是覺得過渡期還是很長的。首先是電動汽車現在各種技術和燃油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充電和加油是兩個概念。深圳在政策上是所有的路權開放,北京爲什麼不一刀切?這很難,一是因爲污染和道路資源是大問題,如果全放開,所有的車上路,北京會更堵。第二,深圳比北京熱好多,北方城市鋰電池的低溫特性,技術很難解決。到了冬天非常冷,續航里程很短,充不進電怎麼辦?

所以,電動車一定要提升到高度,要有意識,但是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寶都押在這上面?每個鏈條上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成本,還是要循序漸進。但是作爲運營公司,現在去上電動車,我覺得值得商榷。這一點京東就做得很好,京東今年要在北京全部換成電動車,但是一臺都不買,全部是租,他們還是對電動車看不太清楚,先租,什麼時候想明白了什麼時候再買。

3)智慧物流,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GIS、大數據等智慧物流技術。

智慧物流,一定重要,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企業覺得技術是一切。其實我們知道現在有GPS定位,或者是GPS再往上走ADAS系統的安全輔助,說是可以監視駕駛員,可以幫助踩剎車。但是這些都是管理,技術是管理提升的手段,真正的核心還是在管理。

例如,駕駛員打不打手機,抽不抽菸,但是他抽兩次煙你就要開除他嗎?開除他,明天這個車有沒有人開?還有派單,如果駕駛員昨天還在送傢俱,明天就要他送水果,他沒有送過水果,可能就把葡萄放在下面,香蕉放在上面,這些東西是不是技術可以解決的?技術真的是管理的一個途徑,單純想靠技術做大,有點難,最終還是要看管理能力。

4)平臺與規模,平臺規模與車輛金融。

城市配送和幹線物流有很大的區別,城市物流應用場景很複雜,車越多管理越不到位,單車成本會很高。理論上一個車隊隊長如果管10到20臺車,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都佔有的話,是一定要有人管最後的車隊的,管不過來成本很高,規模越大,就虧得越厲害。怎麼看單車的成本和規模的協調,怎麼協調?還有怎麼樣看平臺,平臺是提供生產資料?是提供管理軟件,提供財務系統,還是提供汽車金融?整體評估這一切,都得要一線的車隊運營起來做支撐。

金融作爲一個虛擬產業,一定是金字塔的上游,金字塔的底座就是基礎服務,需要人搬着東西上樓,在超市接貨、退貨,需要人在物流園裝車,就一定避不開最後的勞動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怎麼管,成本怎麼控,才能讓底座執行起來金字塔的上游,這值得思考。

模式思考

1)價值提供、整合與放大。城配企業做大就一定要強調管理,作爲平臺,就要看價值的提供者能不能放大,還有規模和成本怎麼做最好的對應。

2)特許經營色彩。我們要認識到,做城市配送和做幹線真的是不一樣。做幹線,國家提供物流園,有裝車和卸車的地方,提供高速公路,在物流園交了停車費租金,高速公路交了過路費之後,一般來說不超載,不危險駕駛,都沒人管你。

而在城市做配送,看似很簡單,就是走個路,每一個信號燈、商場、道路,甚至是每一個城管,每一個公安,每一個執法大隊,每一個市民其實都在做配合,幾乎每一個部門都在做配合。做城市配送,政府提供的保障和配套資源是很多的,是隱形的,如果想要政府不管你,肯定不行了。

3)基礎服務業。技術服務業,一定要牢記我們是基礎服務業,就是要接地氣。現在來看,經過三年,單純地瞄上面可能走不了太遠。所以,我們還是要做一些基礎的東西,要往踏實走,有些東西就是很苦很累,不容易出名,得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今天說的很多,不知道對不對,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和同行們學習,再一次感謝大家。謝謝。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