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結束,A股公司調研數據已經出爐,有不少上市公司“門可羅雀”,而“門庭若市”者也不在少數。

兩市合計接待投資者超萬次

金證互通旗下的牛牛金融研究中心根據Choice數據整理發現,2018年滬深兩市共有16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接受過機構或者個人調研的數據,兩市3569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接待2.95次,較2017年的2.91次略有提高;每家公司平均接待21.92家機構或個人,較2017年的21.45家機構或個人也略有提高。2018年兩市接待頻次共計10520次,較2017年的接待頻次10085次,略有上升;2017年兩市接待量共計78231家機構或個人,較2017年的74381家機構或個人,也略有提升。總體來說,較2017年,2018年調研頻次與參與人次均略有提升。

無論是接待量還是接待頻次,深市均是滬市的10倍多。其原因在於,一方面,由於滬、深證券交易所對投資者關係記錄表披露政策不同,滬市上市公司只需自願披露投關記錄表,而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披露投關記錄表。因此,絕大部分投關記錄表是由深交所上市公司發佈的。另一方面,滬市主要以金融等傳統藍籌股爲主,信息不對稱性不是很強。而深市不僅公司衆多,而且涉及很多新興行業,比如衆多的科技類公司,這些公司信息不對稱更加明顯,因此調研需求更多。

2018年接待頻次最高的是主板,接待量最高的是中小板。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平均接待2.28次,平均接待10.36家機構或個人;而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接待4.60次,平均接待38.01家機構或個人,遠超主板。

機構調研時點與市場表現無關

從各月調研情況來看,2018年各月機構調研接待量與市場指數漲跌沒有關係,而是與時間節點相關。比如5月、8月均是全年調研的高峯期,研究員們忙得不可開交。其中,5月份是年報披露完後的首月,而8月份是中報密集披露時期。2月份則因爲春節因素調研接待量最低,12月份由於機構處於年終結算時點,與上市公司事件節點無關,機構調研興致也不高,處於全年次低。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機構更愛調研電子與家電兩行業

2018年受調研最多的行業是依然是電子(平均接待4.9次調研,平均接待66.36家機構或個人參與調研)、緊隨其後的是家用電器、計算機、輕工製造與休閒服務,與2017年調研情況大體一致。可以發現的是,行業漲跌多少與市場調研沒有很強的關係。電子行業是2018年跌得最慘的行業,但是依然是機構最愛調研的行業。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進一步地統計證券、基金、信託、私募、資管和保險等六大機構的調研情況發現,2018年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接待4家證券公司的調研,遠高於其他金融機構,主要是因爲證券公司不僅數量衆多,而且是主要的賣方機構。此外,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接待2.94家基金公司與2.85傢俬募,可以說證券與基金(包括公募與私募)是主要的調研力量。

從各機構平均調研數前10的行業分佈來看,電子、家用電器與計算機三大行業屬於機構平均接待量靠前的行業,特別是電子,屬於所有機構最愛調研的行業。整體來看,機構調研偏愛TMT與大消費行業。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近7成廣東公司獲調研

據數據統計,與2017年一樣,廣東省依然是機構調研跑得最多的地方。2018年廣東省上市公司共計586家,而公佈調研記錄的有403家,佔比68.77%,即約7成廣東公司被投資者調研,這一比例遠超其他省份。廣東上市公司全年總共接待24238家機構或個人,平均每家公司接待60.14家機構或個人。此外,寧夏、青海、雲南、四川、湖南和重慶均有過半的上市公司獲得調研。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34家公司“門庭若市”,過半公司無調研記錄

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有16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投資者調研數據,有1944家上市公司沒有披露或者沒有投資者調研,佔比過半。有34家公司全年接待量在365家以上,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人登門拜訪。超100家接待量的上市公司有180家上市公司。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2018年接待量前20的上市公司,年接待量均在426家以上,較2017年的340家門檻大幅提升。海康威視繼2017年繼續以年接待量2129人次摘得“最受投資者寵愛”獎,年接待19次,平均每次接待112.05家機構或個人。緊隨其後的是海康威視、樂普醫療、華東醫藥、大華股份、匯川技術、利亞德、衛寧健康、立訊精密、美亞柏科、埃斯頓、信維通信、中順潔柔、美的集團、廣汽集團、京東方A,接待量均在500以上。

而接待頻次最多的是大族激光(95次)、蘇寧易購(68次)、金風科技(64次)、新希望(61次)、神火股份(60次)等。可以發現,調研接待量前20的個股漲跌多少與市場調研也沒有很強的關係。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分析師擁抱藍籌白馬,被邊緣化公司大增

據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兩市3567家上市公司共新增研報52387篇,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新增研報14.69篇,擁有至少一份研究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只有2188家,比2017年的2684家減少18.48%。2018年研究報告數量爲零的上市公司多達1378家,佔比高達38.64%,比2017年度的783家大幅增長75.99%。研報數量的下降或許與整體基本面惡化、二級市場低迷相關,而無研報公司大增,或許表明2018年更多的公司被邊緣化了。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從行業來看,醫藥生物、化工、電子、機械設備等四大行業全年新增研報數量最多,都在3000篇以上。行業內上市公司平均新增研報數量最多的前三大行業分別是休閒服務、銀行和食品飲料,而引人注意的是,這三個行業也是2018年跌幅最小的三大行業。而平均新增研報最少的三個行業,在2018年跌幅比較大。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2018年新增研報數量最多的20家公司,多數沒有披露投資者關係記錄表,幾乎都是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多數跑贏了市場。從這個角度看,2018年藍籌白馬股雖未有大的表現,但依然是分析師們的“寵兒”。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而統計2018年個股漲幅前20的公司的調研情況,發現2018年領漲的公司,全年調研接待量多數較少,新增研報數量也多數較少,從這個數據來看,股價上漲與研報數量、接待量沒有明顯相關關係。

2018年機構調研熱度不減 被邊緣化公司數量大增

總體來看,2018年的市場雖然跌跌不休,不斷創新低,然而機構調研的熱度不減,調研的行業分佈依然與2017年大體一致。而由於2018年上市公司整體基本面變差,黑天鵝較多,二級市場股價也是持續低迷,導致研報數量減少,被邊緣化的上市公司大幅增多。根據統計數據,市場表現如何與機構調研與否、研報數量多少沒有什麼明顯關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