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到在大西洋南端有一個稱作“馬爾維納斯”的羣島。1982年4~5月間,靠近該羣島的阿根廷和遠隔萬里的英國在這人煙稀少的海島附近打了一場激烈的海戰。

在這次舉世矚目的戰鬥中,一枚小“飛魚”導彈竟把英國現代化的大軍艦“謝菲爾德號”擊沉了,一時間成爲轟動世界各國的重要新聞。

這場海戰是由馬爾維納斯羣島的歸屬權引起的。阿根廷政府認爲這些島嶼是它的領土,派兵將英國駐軍驅逐出島;英國政府把這些島嶼叫“福克蘭羣島”,認爲是它的領土,趕緊派了近四十艘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萬里迢迢地趕來,想以武力爭個高低。

戰鬥一開始,英國潛艇用魚雷將阿根廷的一艘軍艦擊沉,更加激起阿根廷人的憤怒。就在英軍欣喜若狂地慶祝勝利的時候,阿根廷的三架“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攜帶着專門打軍艦的“飛魚”式空對艦導彈,從基地起飛了。

到達預定位置後,飛在前面的一架飛機,突然向上飛,將偵察到的英艦位置用無線電通話機告訴給後面的兩架飛機。與此同時,英艦上的雷達屏上也出現了幾個亮點,但茫茫大海上很難辨認出這亮點究竟是什麼目標。就在英艦還摸不清頭腦的時候,阿根廷飛機向英艦發射了兩枚“飛魚”式導彈。

靈巧的“飛魚”導彈像離弦的箭,以每小時1000公里的高速向前飛去。爲了躲避英國艦隊的雷達,它幾乎是貼着海面飄飛,離水面僅2米高。

當導彈快接近英艦時,裝在導彈上的雷達便開始搜索目標,並按照英艦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跟蹤追擊。英國軍艦的艦長突然發現導彈飛來,驚慌失措地大喊:“隱蔽!”就在這一剎那,一枚“飛魚”導彈在英艦喫水線上部1.5米處斜開了一個大洞,鑽了進去。而另一枚導彈碰上對方施放的用鋁箔製作的能干擾無線電波的鋁箔雲,未能擊中目標。

鑽進艦內的導彈,像一條飛魚似地在軍艦裏面橫衝直撞。它先穿過正在做午飯的廚房,又衝擊艦上的控制室,最後在機艦上面猛烈地爆炸了。傾刻間,濃煙滾滾,整個軍艦變成一片火海。雖經水兵們全力撲救,這艘遭受嚴重毀壞的現代化大軍艦還是沉入了海底。

“飛魚”式導彈是法國在70年代初期製成的一種空對艦導彈,現在它已成爲對艦艇作戰的重要武器之一。

這類空對艦導彈之所以敢和大軍艦較量,而且在實戰中打出了威風,主要是因爲它們具有克敵制勝的許多特點:一是突破防禦的能力強。它們的飛行高度一般都比較低,最高處也超不過50米。接近目標時,它們的飛行高度僅約5米。這樣,敵艦上的雷達難以發現。即使發現,也很難進行反擊。二是它們的制導裝置先進,打得準。這類導彈的制導方式較多,有的用雷達制導,例如“飛魚”式導彈就是採用這種制導方式。有的導彈採用紅外線制導,還有的採用電視制導和激光制導等等。這些制導方式的抗干擾能力較強,所以導彈擊中目標的準確性就高。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阿根廷飛機發射的兩枚“飛魚”式導彈,就有一枚因受電子干擾而未能擊中目標。三是裝載和發射操作方便,反應快。“飛魚”式導彈從雷達發現目標到發射導彈,前後僅需一分鐘左右,從而能很快捕捉目標,將目標擊毀。

“飛魚”式導彈一舉擊沉大軍艦之後,不少國家紛紛向法國提出定購這種導彈的要求,霎時間它身價倍增,由每枚二十萬美元猛漲到一百多萬美元。即使這樣,人們認爲還是合算的,因爲一艘軍艦的價格比它可就大多了。

“飛魚”式導彈並不大,身長約4米多,體重約600公斤,射程爲50~70公里。它除了從飛機上發射外,還可以從艦上、陸地上以及潛艇上發射,但都是用來攻擊軍艦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