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技能,过于追求金钱和好高骛远,做了十几年的工作,依旧在底层发展。

尤其是大学生。

客观而言,我对国内目前的教育是“失望”的。失望在哪里?主要是学生都成了考试机器,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在做卷子的日子中度过。上了大学,没有老师的管教了就开始放纵,玩游戏、谈恋爱、泡网吧,心思都没有放在学习上。

等到即将毕业,马上进入社会,大学生就开始焦虑,在网上到处找工作的信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凡是看到薪资高的工作都去面试,然后屡屡受挫。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吧,在千军万马之中获得职位,结果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合适,跳槽;跳到另外一个行业,干了几个月,又发现不合适,再跳槽……反反复复几年折腾下来,工资没有见涨,还把自己给搞崩溃。

女生到了二十七八岁,父母就开始催婚,会在旁边唠叨,说你高不成低不就,工作一直这样,快去找男朋友嫁了算了,或者考公务员稳定一些,给你安排相亲,让你的日子苦不堪言;男生压力更大,看着每个月拿着的微薄薪水,房子买不起,车子也买不到,过着单身的日子不敢谈恋爱,各种焦虑、抑郁,对社会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过着“颓废”的日子。

这一切的原因,难道不是在大学就埋下的苦果么?

其实我觉得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求职技能”和“职前教育”的缺失,这锅不能由他们背,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教育没有灌输终身学习、踏实努力的拼搏态度,让学生们认真去学习,才导致工作不顺利的局面。

我就简单说一下我的故事吧。

大学期间我学的是法律,也学了心理学,当时我的同学都去考司法考试,要么去律师事务所去实习,为的就是以后能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我的话跟他们不同,我想做心理方面的工作,以后会以这个为突破口,结合法律等相关的专业来做一些事情。

我当时觉得,光靠法律等方面的东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除了法律以外,心理的东西也不能忽视,要想让大家彻底明白事理,那么从心理层面入手是最好的。

因此,我就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毕业以后,我先去书店干了一段时间,先过渡,学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后来去了市旅发委,在政策法规处,专门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了解政府的办事性质。

期间的话,我不停地准备考试,考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不停地学习。我学习的态度非常疯狂,工作要出差,我的包裹里面随时带着书,只要有空,我在路上都在看。

除了上班,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考试那段时间,我下午五点钟下班,六点钟跑到书店的咖啡厅,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晚上十点多打烊才回家。三年的时间,我把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证书考了下来。

期间吃了不少苦,类似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很少回家。过了一段时间,觉得时间成熟,我从体制内出来,全职做心理咨询师,现在的话已能够独立执业,单独接政府项目,跟很多的单位都有联系。

我的职业规划很早,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有稳定的目标了,我知道大学学的东西和我要从事的工作有巨大差距,但我也没有自暴自弃,我很清楚学习的这个东西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卷子上的高分,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职业技能的这块东西,大学学不到,我会在工作中去学。

在书店的日子里,我把销售、营销、管理、执行等企业运营的模式学到了手;在政府里面,学会了与人打交道、谈项目、写材料等技能,懂得如何和人周旋做事;业余时间,不断地考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考取相应的证书,为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一开始工作到现在全职投入心理行业,我花了有六七年的时间,才达到如今事业小有成就。

从职业的发展来看,求职技能和职前教育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终生学习”技能,在职场上你是否有一技之长,你是否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

我看到太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思非常浮躁,出来后就想拿高薪,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巴不得老板给他上万块钱的薪水,这是不切实际的。

我刚出来的时候,工资最低只有700多块钱,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有2000多块钱的月收入,可是当你的职业规划目标完成以后,你的收入就会翻几倍,远比之前要高许多。高收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背后多年的努力,勤恳踏实地做着自己的事,有一天时机成熟,才能达到的地步。

比起职前教育,我更愿意大学生能够多吃点苦,脚踏实地的学习,认认真真地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你肯努力,肯在你钻研的东西上花时间,那么一定会有回报的。

我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