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了詩聖的《石壕吏》和《春望》後,能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沉痛的,那麼同樣,戰爭對於軍人來說更是殘酷和無情的,戰死的則永遠離開人世,僥倖活下來的又有幾人能封官進爵?比如今天分享的這首《逢病軍人》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衰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此詩寫一個傷病退伍在還鄉途中的軍人,從詩題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爲依據。詩中的這個傷兵退伍後,他很快就發覺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慘的命運。“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對趕路的人就越發難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然而住又談何容易,離軍即斷了給養,長途跋涉中,乾糧已盡。“無糧”的境況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寫出“病軍人”的三重不堪,將其行住兩難、進退無路的悽慘處境和盤托出,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進一步寫人物處境。分爲兩層。“萬里還鄉”是“病軍人”的目的和希望,儘管家鄉也不會有好運等着他,但狐死首丘,葉落歸根,對於“病軍人”不過是得願死於鄉里而已。雖然“行多”,但家鄉遠隔萬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連死於鄉里那種可憐的願望怕也難以實現呢。這就使“未到鄉”三字充滿難言的悲憤、哀怨,令讀者爲之酸鼻。這裏,“萬里還鄉”是不幸之幸,對於詩情是一縱;然而“未到鄉”,又是“喜”盡悲來,對於詩情是一擒。

詩人遊塞北時,與一個患病軍人返鄉途中所遇,想到傷兵退伍的命運後而寫下這首詩。詩的具體創作年份不詳。

小聖習唐詩29——《逢病軍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盧綸(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盧家場村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爲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爲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爲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盧綸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爲主,多唱和贈答之作。但他在從軍生活中所寫的詩,如《塞下曲》等,風格雄渾,情調慷慨,歷來爲人傳誦。他年輕時因避亂寓居各地,對現實有所接觸,有些詩篇也反映了戰亂後人民生活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蕭條。

小聖習唐詩29——《逢病軍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