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任威 記者 夏欣 上海報道

外資私募機構正加快進軍中國市場。2019年年初,畢盛投資、元勝投資和霸菱海外投資3家外資機構的私募產品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完成備案。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累計已有17家外資私募在中基協備案了29只私募基金。

畢盛投資首席執行官謝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畢盛投資新備案產品爲權益類基金,主要圍繞內需方面進行投資,巨大的內需市場是未來經濟轉型的核心增長動力。“產品計劃在春節後發行,三四月份左右還會有新產品問世。”

業內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隨着監管政策的放開,很多外資機構看好中國市場,但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仍然會面對諸多問題。

外資私募忙圈地

1月2日,元勝投資和畢盛投資在中基協分別備案了兩隻私募產品: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五號私募基金、畢盛獅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次日,霸菱海外投資基金的霸菱全球信用債債券私募基金業也完成備案。

在今年備案的三家機構中,除元勝投資以外,其他兩家都是在中國市場發售的首隻基金。

元盛資本的全資子公司元勝投資自2018年6月29日在中基協成功備案後,就開始頻繁佈局中國市場。2018年9月,元勝投資發行了首隻產品,兩個月後元勝投資一天內成功備案了兩隻產品,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一號私募基金、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二號私募基金。同年11月4日,元勝投資又備案了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三號私募基金。

隨着今年新產品的備案,元勝投資以5只產品在所有外資獨資私募機構的產品數量排行上名列前茅。

記者注意到,與元勝投資同一天備案的畢盛投資與中國市場頗有淵源,畢盛投資母公司畢盛資產2004年7月在海外就成功發行了中國A股基金,是最早通過QFII額度參與中國大陸A股市場投資的外國機構投資者。目前QFII業務擁有2.3億美元額度,RQFII業務擁有15億元人民幣額度。

中基協信息顯示,畢盛投資註冊資本爲1000萬美元,實繳比例25%,屬於外商獨資私募。母公司畢盛資產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基金管理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畢盛資產投資產品涉及亞太地區、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截至2015年5月底,畢盛資產管理的資產規模達40億美元,旗下基金產品多以股票多頭策略爲主。

預判到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變化,由出口主導轉變爲巨大的內需增長市場。畢盛投資的投資主要圍繞內需的主線。“我們的投資邏輯是自下而上的,主要是精選個股。”謝生表示。

具體到板塊,謝生進一步表示,除了一直看好消費升級板塊,我們也看好家電、餐飲、白酒、醫療健康板塊。同時貿易戰倒逼技術創新,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扶持一些產業升級,這也是我們關注的投資主線。比如,半導體、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以及文娛板塊。

霸菱海外投資也在中基協備案了其首隻基金——霸菱全球信用債債券私募基金。從產品的備案名稱不難看出,霸菱的首隻產品投向或爲全球信用債。母公司霸菱投資目前在全球擁有31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以環球固定收益、另類投資爲主。

投資有待檢驗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17家外資私募機構在中基協備案,分別爲:元勝投資、畢盛投資、霸菱海外投資、富達利泰投資、瑞銀資管、富敦投資、英仕曼投資、惠理投資、景順縱橫投資、路博邁投資、安本標準投資、貝萊德投資、施羅德投資、安中投資、橋水投資、瀚亞投資、未來益財投資等。

除2018年末剛成立的瀚亞投資和未來益財投資未有產品備案外,其餘15傢俬募共備案了29只私募產品。

外資私募機構能否依靠成熟的海外市場經驗在境內市場如魚得水?目前來看還有待時間考驗。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仍然會面對很多問題。首先是語言問題,單靠翻譯是不行的,最基礎的包括看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到企業調研等等。2003年、2004年左右,一些合資基金公司就有很多外資機構派國外投資總監進駐中國市場,後來都陸續離開了,很明顯就是因爲水土不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資機構可以通過大量僱傭中國員工來彌補上述短板。此外,外資機構對中國風土人情、政策制度不夠熟悉,這些都會成爲投資上的阻力。

謝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言,外資私募在中國市場短期來看,面臨着很大的挑戰,首先是水土不服,中國客戶的風險收益特徵,對產品收益率預期,以及收益風險這方面的訴求,與海外成熟市場差異很大。更多的差異體現在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跟國內投資者的差異以及證券市場本身的差異。“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首先要了解中國市場,瞭解中國客戶,這些都需要時間和品牌的積累,哪怕是再大牌的外資機構,還是要靠業績說話。”

謝生認爲,隨着中國老百姓財富的增加,對於資產管理行業來說,有巨大的潛力。很多外資巨頭進入中國市場,也都是看重中國巨大的市場,未來都想分一杯羹,因此,外資機構的整體經營策略將是着眼於長遠發展。

(編輯:夏欣 校對:翟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