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很封建的社會,女人都是很保守的,他們的婚念觀也很淳樸。那麼古代女人是怎麼迷男人的呢?古代的女人又是怎麼勾搭男人的呢?下面大家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女人靠哪些迷死了男人的吧!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脣妝並不簡簡單單的只是女子爲悅己者容的小事,更能反映出這段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統治者的思維和策略,所以,小編也儘可能的尊重歷史,若有任何不妥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提點。

  1、漢

  由於連年動盪,漢朝的百姓窮得基本沒時間想審美這件事。到了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對於女性的審美轉向以德論高下,所以漢代女子的妝容總體相對簡潔。

  在脣妝上基本使用上小下大近乎三角形的脣妝式樣,髮髻也比較簡單,分兩大類:一種是梳在腦後的垂髻,古裝劇《楚漢傳奇》裏呂雉的髮型就是這種;還有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主流社會發聲提倡審美還是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史稱“明帝宮人,拂青黛峨眉”。除了峨眉,遠山眉也是漢朝比較典型的眉妝。據說大才子司馬相如當年和卓文君一見鍾情,就是被她“眉色如望遠山”給迷住的。

  2、魏晉

  魏晉時期玄學發展迅速,人們的審美意識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哲學高度。各式標新立異的妝容由此孕育,脣妝樣式演變成扇形。除了紅色的朱脣外,南北朝時還興起了一種以烏膏染出的“嘿脣”。

  那個時代的男人比女人更愛美。由於當時政治混亂,文人怯於宦海沉浮,只得沉迷玄學以達到自我超脫。比如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魏時曹姓族人都是敷粉愛好者。《魏略》裏記載了曹植敷粉的事,而他們家的乘龍快婿何晏也在曹家人的同化下,慢慢變成了“敷粉何郎”。

  3、唐

  大明宮裏太平公主摘下面具後的回眸一笑,讓很多人記住了這是一個繁華的年代,更是一個美麗的年代。

  除了華服,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脣脂,一個唐代女子出門前足足要完成七個步驟的妝扮。

  在復原傳統服裝的同時,杜峻也在研究古代女性的妝容。在她看來,時代的潮流與國運興衰盡在一個女子的梳妝檯前。

  一點點贅肉別緊張,楊貴妃照樣迷死唐明皇。這不是一句笑話。杜峻和她的朋友按照《新唐書》解密過楊貴妃的真容:頭髮烏黑,戴高聳假髮,鬢髮處戴金色小釵;畫柳葉眉,桃花妝,通常會在臥蠶處塗上薄薄一層脂粉;膚色白皙豐腴,天生指甲通紅;喜歡穿黃裙。

  當時的脣妝種類也異常豐富,僅晚唐三十多年時間裏,脣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而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歷史上最爲出名的“櫻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養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櫻桃樊素口”之稱。

  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慵來妝,流行的妝容也融入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特色。市面上還流行過一種“啼妝”,白居易的《時世妝》一詩就描寫了這種奇特的妝容。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脣脣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按現在眼光來看,有點不大喫得消啊。

  4、宋

  無論清明上河圖裏的汴京有多麼繁華,都掩蓋不了宋代以後中國傳統社會開始走下坡路的事實,對於女性審美標準也從華麗開放走向文弱清秀。

  那時女子的妝容以清新高雅爲主,點脣樣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點脣成了主要流行的顏色。

  北宋秦觀在《南歌子》中寫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脣。”檀脣說的就是這種脣脂的顏色。

  倒是貼花鈿在宋代女性手上又發展出了新的愛好。除了用黑光紙剪成各種形狀貼在臉上外,她們還將魚鰓貼在臉上,並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魚媚子。一些追求時髦的婦女還會將額前、眉間貼上小珍珠作妝飾。

  5、明

  明代很流行“桃花妝”和“酒暈妝”,前者更清淡。如果臉蛋上有雀斑,女子還會將鰣魚的魚鱗貼在臉上,遮住這些色斑。現在長江的鰣魚都快滅絕了。

  那時的女子以細眉爲美。濃眉大眼在當時會被看成村姑,慘遭嘲笑的。唐宮裏曾流行的抹指甲到了明朝成爲了全民運動。

  體香是女人的新追求,水銀成爲當時大明朝和歐洲婦女們爭相搶購的商品。不過明朝婦女是用來去除體味的,而歐洲女人買來是拿來治療梅毒的……

  6、清

  清代宮廷女子與民間女子裝扮反差很大。清上層貴族女子穿旗袍、戴雲肩、梳旗頭。偏愛以橘色系爲主非常豔麗的妝容。她們一般臉頰着色偏暗,眉妝則採用柳葉眉、水眉、平眉、斜飛眉等較素淨的式樣;民間女子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大多保留着明朝時期的打扮。

  不過點脣式樣還是比較統一的。清朝婦女以豔紅居多,並且塗抹部分非常小,上下脣各抹一小點。

  古代女人怎麼勾搭男人的

  長髮綰君心,幸勿相忘矣!

  自古以來,頭髮即與性情聯繫在一起,人們把男女間的第一次結合稱爲“結髮”,祝詞曰“白首偕老”。姑娘將髮絲送給意中人時,她已然把自己的全部交託給了對方。古典戲曲中還有剪髮作山盟、信誓且旦旦的描述,所謂“結髮爲夫妻,恩愛兩不疑”。人類如此,鬼類如何?

  這是一個神問題,我們誰也沒見過鬼,怎麼知道鬼世界的事兒?不妨讀讀《聊齋志異》,同樣可以發現,女鬼每當要去“勾引”自己所鍾愛的書生時,都會風情萬鍾地裝扮頭髮,千奇百怪的髮型秀,令一個個書生意亂情迷。

  伊昔不梳頭,梳頭只爲君。

  如《縊鬼》中範生晚飯後小睡時遇見吊死鬼:“忽一婢來,袱衣置椅上,又有鏡奩揥篋,一一列案頭,乃去。俄一少婦自房中出,發篋開奩,對鏡櫛掠;已而髻,已而簪,顧影徘徊甚久。前婢來,進匜沃盥。盥已捧帨,既,持沐湯去。婦解襆出裙帔,炫然新制,就着之。掩衿提領,結束周至……”

  女子的案頭擺着鏡子、梳妝盒(奩)、玉簪(揥)、小箱子(篋),女子打開箱子與梳妝盒,對着鏡子梳頭,先挽上髮髻,再插上簪子,前後左右照照……臭美死了。這分明就是古代女子梳妝打扮的全過程。

  自己做的髮型感覺良好,如是,吊死鬼成了秀髮堆肩、鬢雲亂灑的絕色佳人,範生毫無招架之力,便倒在石榴裙下。

  各式髮型秀,叫君目灼灼。《聊齋》中花妖狐魅衆多,她們的嬌美動人絕少不了髮式的襯托。

  有美麗端莊的狐女辛十四娘,“振袖傾鬟,亭亭拈帶。望見生入,遍室張皇。”其出場時,“旋見紅衣女子,望嫗俯拜。嫗曰:‘後爲我家甥婦,勿得修婢子禮。’女子起,娉娉而立,紅袖低垂。嫗理其鬢髮,捻其耳環,曰:‘十四娘近在閨中作麼生?’女低應曰:‘閒來只挑繡。’回首見生,羞縮不安”。辛十四娘可能不愛梳頭,是極自然的長髮披肩。

  有妖媚動人的夢中女子:“珠鬟絳帔,搴帷而入,笑問……”(《鳳陽士人》)“珠鬟”,大約是一種呈圓形的髮型,或者是指滿頭的珠翠,反正是經過精心裝扮了的,這是爲對自己比較“狠”的女子。

  有容華絕代的洞庭公主:“禿袖戎裝,年可十四五。鬟多斂霧,腰細驚風,玉蕊瓊英,未足方喻。”(《西湖主》)。“斂霧”,如雨前青山之朦朧,足見秀髮之溫軟,美極了!

  有慧眼識郎君的張家次女:“發亦尋長,雲鬟委綠,倍增嫵媚。”又是個長髮女子。還有婀娜善舞的晚霞:“振袖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襪履間,皆出五色花朵,隨風颺下,飄泊滿庭”(《晚霞》)

  這些髮型各異的美女形象,是何等的明豔照人。她們的女性之美,無不是通過被“俘虜”的男人之觀察入微而展示給我們的。那位可愛的小嬰寧二次看到書生王子服時,曾這樣形容他的神態,對小姐“小語云:‘目灼灼,賊腔未改!”令人捧腹。

  嬰寧自己也是一位善於用秀髮增加美感的姑娘,小說寫到:“俄聞牆內有女子長呼‘小榮’,其聲嬌細。方佇聽間,一女郎由東而西,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先是摘下杏花想戴在頭上,見來人,又害羞不復戴,她對秀髮作爲“性徵”的認識何其敏感!

  故作垂髫狀,何處不可憐。

  所謂“垂髫”,在古代是典型的孩童裝扮,表示未嫁之身份,是處女。如果女子結了婚,頭髮會被挽起,曰“上鬟”。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到“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古代它不像是現代,思想還是很保守的,有些女人在結婚前可能都沒有跟男人說過話,那麼古代女人是怎麼迷男人的呢?大家看了上述小編的介紹,對於古代女人怎麼勾搭男人的都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