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文|張峻嶺

圖|張峻嶺、部分網絡

5月4日青年節,吉利以一場“出發”爲博越車型達成50萬輛銷量慶祝。以西安爲起點,一支由2018款博越車型組成的車隊,將一路向西,途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9個國家58座城市,橫跨亞歐大陸18000公里,完成其“博越100度挑戰”的2.0版本——經度挑戰。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此前,博越在2017年曾完成一場“溫度”上的100度挑戰——自極北漠河發車,在海南瓊海收官,途徑全國21個省份,行程15000公里,從零下35°C的“冰封”,到70°C的暴曬,讓博越接受高寒和高溫的考驗,行程中檢驗車輛品質和售後服務,開創了一場營銷上“馬拉松”之旅。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2.0版本從“溫度”換成“經度”,地域的變化在於由縱貫中國的南北之旅換成了亞歐大陸的東西穿越,新的路線將涵蓋四大氣候帶和三大自然帶,包括十餘種複雜路況,同時也一定會面對沙漠區域的高熱、高海拔地帶的缺氧和低溫等等挑戰。

除了檢驗車輛品質,這次活動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博越走出國門。這意味着吉利汽車向上的一次突破,宣告全球化營銷的開始。而博越,將藉助這次營銷走向全球化——之於吉利實現“成爲全球前十名主力車企”的目標,博越很可能成爲一個開端車型,就像大衆的途觀、本田的CR-V一樣。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爲什麼是博越?因爲目前它的希望最大。

一般來講,成爲途觀這樣的全球化車型要有兩個前置條件:一個是銷量要足夠高;一個產品各個層面要具有主流性,並具有跨區域市場影響力。

在銷量上,從2016年3月博越正式上市至今,50萬輛銷量的達成其實也才只用了短短25個月。這個速度在自主品牌乃至整個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來說都屈指可數,和此前在國內暢銷的SUV產品來對比,短於本田CR-V在國內達成50萬輛的86個月用時,也少於途觀的42個月,以及哈弗H6的31個月。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當然,國內累計銷量達到50萬輛以上,以及月均銷量可以到2萬輛的,不止有博越。但博越更有希望的原因還在於,從價位上看博越的成色相對更高——博越是自主品牌範疇內最早提出產品力對標合資產品的車型之一,所處的9-16萬的售價區間接軌了合資緊湊級SUV的中下部,而不是像以往的五菱宏光、帝豪等高銷量車型那樣更依存於海外車企在國內同細分市場無法下潛的價格空白區間。

所以博越“月均2萬輛”的成績,是更立足於產品本身的自由競爭——即便離開了國內市場的“池子”,它也更容易存活,要比一些10萬元以下中國品牌車型更有進入海外市場“游泳”的能力。

整個產品環境來看,在各細分車型中,緊湊級SUV本身也是目前中國品牌進入於全球市場希望最大的一個。國內市場上,中國品牌首先暫無能力在30萬元以上區間與海外豪華品牌展開競爭;而在30萬元以下的區間,中高級車及“近似”C級車裏,博瑞、紅旗H7、上汽榮威950等與德系、日系、美系產品的銷量差距都很大;中型SUV裏,廣汽傳祺GS8、長安CS95等,還都無法與漢蘭達匹敵——既然在國內尚無優勢,海外競爭則希望更加渺茫。而中國品牌的緊湊級SUV,卻呈現在銷量上抱團佔據排行榜的情況,出現了博越、榮威RX5、哈弗H6等一波能與途觀、CR-V等海外車型一戰的產品。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原因在於:緊湊級SUV這個主流區隔,產品力和成本的均衡很重要,而中國品牌能容易集中精力獲得相對優勢。

首先,中國品牌在積累了數年正向研發經驗後,當前對操控性能的掌握集中應用、體現於這個細分級別,使得車輛綜合性能並不落後。以博越爲例,其知名度就是在上市之前因對標合資而響——2016年初,博越上市前就曾開放在博世牙克石基地的寒測和在博世東部測試廠的性能測試,並正面PK在當時如日中天的大衆途觀。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第二,配置方面更容易勝出。15萬元對海外品牌來說是一個入門價位,然而對中國品牌來說就已經有足夠的溢價來堆厚配置。加上較大的銷量基數,零件成本也得以攤薄爲與海外大企業一樣的水平。

比如,在博越2016年推出ACC和AEB等高級駕駛輔助功能時,海外產品當時幾無搭載;而這兩年,車機又成爲中國品牌水平“普超”海外產品的一項配置,尤以吉利、上汽最爲突出;在海外產品剛可以提供“互聯”和CarPlay時,國內領先企業已經把重心放在了對音樂界面、導航優化的二次開發上,例如吉利最新發布的“吉客”系統;另外在動力總成方面,緊湊級SUV一般要考慮經濟性和動力充沛的平衡,所以中國品牌產品也容易標定一個不落後於海外產品的指標——2018款博越搭載的1.8T渦輪增壓發動機,與德系、日系競品比甚至還擁有些許綜合優勢。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最後一個優勢,和其它自主品牌產品相比,博越已經一隻腳跨出國門。一方面博越目前在多國市場銷售,並已在白俄羅斯及馬來西亞進行海外生產。而這次走出國門的營銷,將串聯起博越的生產和銷售區域,對其海外影響力又將是一次提升。業內範例來看,例如“BMW X之旅”在各國走過的地域範圍,形成在全球版圖內“畫下”的巨大X,體現着X系列的越野性能,以及運動的魅力。而吉利這次的“100度挑戰”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博越:達成50萬輛之際向全球化邁進,它能否成爲吉利的“途觀”?

駕仕結語:

博越走出國門,不只是多跑一段路那麼簡單,它意味着企業的實力和眼界已經發生了質變。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曾在多個場合直言,吉利的中期目標是儘早達成年銷200萬輛以及成爲世界範圍內的主流車企——

一款具有全球競爭力及知名度的車型,將是一個自然的出現,一個起點,和一個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