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宋坑小方壶石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古石——宋坑小方壶石。其最初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收藏,上有高的题刻“小方壶”及“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丙寅年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当时高已至晚年,其55岁时因病右手致残,故此处为“左手制”。

由此可知,“小方壶”至今已270余年了。此石名“小方壶”,但是“壶”在哪里呢?其实,“壶”在古人观念中除了是个器具,还有特别的寓意——古语有“壶天”之说,也可称“壶中天”,指仙境或胜境。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高凤翰题刻“小方壶”及“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

此石后为钱镜塘所得。钱在底座左侧刻款:“海昌钱氏数清草堂珍藏金石书画印。”钱还曾请吴湖帆欣赏此石,吴对其钟爱有加,在底座正面题刻:“宋坑小方壶。南阜旧藏小方壶石,浓翠欲滴,宋坑中奇品也。镜塘兄获之,为数青草堂益友。辛卯冬吴湖帆题。”并钤白文方印“倩庵”。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吴湖帆题刻

不仅在底座题款,吴湖帆还专门为此石绘图。此画中初题:“宋坑小方壶石。镜塘道兄珍藏,属为写象。辛卯冬至,吴湖帆题记。”从中可知,该画作于辛卯冬至(1951年12月23日)。此时吴湖帆早已扬名海内,石绿墨皴技艺也已成熟多年,石绿的色泽更为宁静、清雅。吴湖帆在画中勾勒细致,通过笔墨的皴擦点染表现石之纹路肌理,以颜色的深浅明暗表现石之高低层次,尤其临“小方壶”等石上文字更是惟妙惟肖。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吴湖帆《写小方壶石像》轴 纸本设色 1951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奇石在历代书画中虽然常见,但以石为主体的则常与竹为伴,并称“竹石图”,独石则稀有。吴湖帆在画中又题:“瑶岛蓬莱玉碎时。身轻浮碧海,浪漪漪。女娲当日可曾知?青天外,长袖卷云归。梦醒是耶非。方壶虽小小,却依依。绿阴环翠有莺啼。神仙窟,应满护花枝。小重山,次白石韵。湖帆又题。”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吴湖帆《写小方壶石像》轴 局部

上世纪60年代,钱镜塘因生活所迫将小方壶石转让给收藏家李研吾。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钱镜塘又将吴湖帆所作小方壶画转让给收藏家王一平。李研吾得知后便成人之美,将小方壶石也转让给王一平,使画与石破镜重圆。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吴湖帆1951年在绘制此画时初题:“宋坑小方壶石。镜塘道兄珍藏,属为写象。辛卯冬至,吴湖帆题记。”

1980年,谢稚柳受邀在吴湖帆画上补题:“此小方壶石盖出于东海水中,清高南阜取以制为珍玩者。其纪年为丙寅,实乾隆十一年,时南阜年六十有四,距其卒仅两年耳。予少时尝游华山,犹忆过青柯坪前行有小上方山,此石乃若之,具体而微,亦一奇也。旧时在钱镜塘处也。一平同志在市上得之并此图,出以相示。一平同志籍胶东,高南阜亦胶州人,可谓楚弓楚得矣。因为之记。庚申夏初,稚柳。”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吴湖帆在画中步白石道人《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的作词一阙。右侧为1980年王一平邀请谢稚柳在吴湖帆画上的补题。

到了1998年,王一平将包括小方壶石与画在内的一批古代艺术品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宋坑小方壶”画石传奇,上世纪60年代终于“破镜重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